富贵不能淫原文注释详解
本文解析《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的经典段落,揭示儒家对人格独立性的追求,包含逐句翻译、关键字考据及思想价值分析。
原文
富贵不能淫
《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
财富和地位不能使其心志迷惑,
贫穷和低贱不能使其节操改变,
威逼和武力不能使其人格屈服,
这样的人才能称作大丈夫。
注释
淫(yín):迷惑,使心智混乱。《尚书》有"罔淫于乐"的用法。
移:改变。《论语》"匹夫不可夺志"与此呼应。
屈:屈服。《左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为同源思想。
大丈夫:孟子特指具有独立人格的士人,与后世概念有别。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礼崩乐坏,孟子游说诸侯时提出"大丈夫"标准,针对当时士人依附权贵的现象。滕文公在位期间(约前326-前307年),孟子曾多次到滕国推行仁政主张。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递进式排比,三个"不能"形成道德律令的强度
2. "淫-移-屈"三字精确对应人性弱点,体现孟子对人性的洞察
3. 将物质条件与精神品格对立,凸显儒家"义利之辨"的核心主张
4. 末句定义具有判教意味,确立儒家理想人格的评判标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十六字箴言构成儒家精神长城。孟子用否定式表达构建道德防线,"淫"对应欲望诱惑,"移"针对环境压迫,"屈"直面暴力威胁,三层考验犹如精神炼金术的火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丈夫"的评判标准完全剥离了社会地位,仅以精神独立性为尺度,这种去物质化的道德观在战国时代具有革命性。
范文二
三个"不能"构成人格的三角支撑。孟子将外在诱惑归纳为财富、境遇、暴力三类,通过排比句式形成道德宣言的力度。钱穆指出这种表述方式与孔子"不惑、不忧、不惧"一脉相承,但增加了具体情境的针对性。"淫"字本义为过度浸染,暗示富贵对人性的侵蚀是渐进过程,比直接说"迷惑"更具警示性。
考试重点整理
关键字词:淫(yín)、移、屈、大丈夫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反映孟子"浩然之气"思想
思想要点:儒家理想人格的三重考验标准
后世影响: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直接化用此段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淫:__________
(2)大丈夫:__________
答案:
(1)心智迷惑
(2)具有独立人格的君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孟子提出"大丈夫"标准针对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针对战国时期士人依附权贵、丧失独立人格的现象,强调精神操守比物质条件更重要。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威武不能屈"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屈"字准确表现暴力压迫下的精神姿态,与"淫""移"构成完整的人格考验体系,"不能"的坚决语气体现孟子的道德决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