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道德经老子原文

道德经老子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道德经老子原文解析:道法自然的千年智慧

《道德经》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经典,以五千言阐述宇宙规律与处世哲学。本文完整呈现传世版第一章原文,提供逐句翻译与深度解析,揭示"道可道非常道"背后的辩证思维。

《道德经·第一章》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言语表述的道,不是永恒的道;

能够被定义的名,不是终极的名。

无名的状态是天地本源,

有名的概念化生万物。

所以保持虚静,能体察道的奥妙;

带着认知目的,可观察道的边界。

无与有同源而名称不同,

都称为玄秘。

深奥中的深奥,

是一切奥秘的根源。

注释

【道可道】第一个"道"指宇宙本原,第二个"道"作动词指言说。老子揭示语言在表述终极真理时的局限性。

【徼(jiào)】边界,指现象世界的具体显现。与"妙"构成认识论的两个维度。

【玄】本义为幽深色,此处形容道体深不可测的特性。河上公注:"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

【众妙之门】"门"喻产生机制,《淮南子》称:"道者,物之所导也",强调道的生成性。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征战不休。老子作为周守藏室史,目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西出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之请著书,系统反思文明异化问题。第一章开宗明义,建立"道"的超验性,为后续政治哲学提供本体论基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否定-肯定-统一"的三段式。前四句通过双重否定确立道的超越性,中间四句提出认知方法论,末四句揭示辩证统一关系。

2. 语言艺术:运用顶针句式("玄之又玄")、矛盾修辞("无名/有名"),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全章出现11个"道"字,构成语义场强化主题。

3. 思想体系:提出"道"的双重性——既有无形本体(无),又有生成功能(有),直接影响后世"体用不二"的哲学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语言的边界与超越

开篇两句如金石铿锵,斩断世俗认知的惯性。老子清醒认识到语言在描述终极实在时的无力感,这种反思比维特根斯坦"对于不可言说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早两千余年。"常道"与"可道"的辩证,实际是现象与本质的永恒命题。通过否定性表述,反而为"道"保留了最广阔的阐释空间,这种思维范式深刻影响中国美学追求"韵外之致"的传统。

范文二:认知的两重境界

"常无欲"与"常有欲"构成完整的认知图谱。王弼注:"妙者,微之极也",指本质的不可把捉性;"徼"则是现象的具体呈现。这种二元认知模式,既不同于西方的主客对立,也区别于印度的梵我如一,体现出道家特有的"即体即用"思维。后世程颢"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诗句,正是对"观其妙"的生动诠释。

关于《道德经》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

道(dào):本文指宇宙本原,不同于儒家"人道"

徼(jiào):边界,王念孙考证通"窍"

玄(xuán):深黑色,引申为幽深难测

2. 文学常识:

《道德经》传世本分81章,帛书本德经在前

河上公注本与王弼注本为两大注释系统

3. 核心思想:

道体虚无与道用生发的辩证关系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认识论

"反者道之动"的逆向思维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非常道:__________

(2)观其徼:__________

答案:

(1)永恒不变的道

(2)观察道的具体显现

解析:"非"表否定判断,"常"强调恒常性;"徼"需联系下文"万物之母"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第一章如何体现老子的语言观?

答案:揭示语言在表述终极真理时的局限性,主张通过"无名"体验道的本质,为"得意忘言"的哲学传统奠定基础。

解析:需结合"名可名非常名"与庄子"言不尽意"说理解。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道德经》与《论语》开篇的思维差异

答案:《道德经》开篇讨论形而上学,采用否定性表述;《论语》始于具体道德实践,呈现肯定性教导。反映道家超越性思维与儒家现实关怀的不同取向。

解析:需注意"学而时习之"与"道可道"的出发点的根本区别。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无名天地之始"理解现代科学中的宇宙起源理论?

答案示例:当代宇宙学的"奇点"概念与"无名"状态存在思想共鸣,都强调初始状态的不可描述性。但科学追求量化表述,道家更注重直觉体悟。

解析:比较思维需注意学科范式的根本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