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杜甫原文翻译
本文解析杜甫《野望》一诗的原文、译文及创作背景,揭示诗人对战乱后民生凋敝的忧思,展现其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原文
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译文
西山终年积雪,三城都有驻军防守;
南郊外的清江上,横跨着万里长桥。
四海战乱不息,兄弟音讯隔绝;
漂泊天涯的我,只能独自垂泪。
晚年时光全交付给多病之躯;
未曾有微末贡献报答圣明朝廷。
骑马来到郊外极目远望;
世事日渐萧条,令人痛心难忍。
注释
三城戍:指成都西北的松、维、保三州驻军,时受吐蕃威胁。
万里桥:成都城南著名桥梁,诸葛亮送费祎处,象征家国情怀。
风尘(fēng chén):喻战乱。曹植《杂诗》"江介多悲风,淮泗驰急流"已有此喻。
涓埃(juān āi):细流与微尘,指微小贡献。典出《后汉书·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成都草堂时期。安史之乱未平,吐蕃又犯边,杜甫目睹蜀地驻军频繁,百姓流离。其弟杜颖、杜观等分散在山东、河南,诗人自身肺病加重,报国无门之悲愈深。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前四句写景叙事,后四句抒情议论,符合律诗"起承转合"规律。"跨马出郊"句突然转为动作描写,打破沉郁氛围。
2. 语言艺术:"白雪"与"清江"形成色彩对照,"万里桥"的壮阔反衬"一身遥"的孤寂,具象与抽象巧妙结合。
3. 思想内涵:将个人病痛、兄弟离散与国事艰难三重悲剧叠加,体现儒家"穷年忧黎元"的士大夫精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跨马出郊"的细节最具张力。衰病老翁本不该骑马,却偏要强撑病体眺望山河,这个违背常理的举动,正凸显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执着。尾联"不堪"二字如断弦之音,将前面竭力克制的情绪猛然倾泻,这种"欲说还休"的表达方式,比直抒胸臆更具震撼力。
范文二
杜甫对空间的处理独具匠心。由"西山""南浦"的宏观视角,突然收缩到"一身遥"的个体存在,再拓展至"海内""天涯"的辽阔疆域,最后回归"郊外"的眼前实景。这种空间伸缩既展现诗人胸怀天下的眼界,又暗含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构成诗歌的深层悲剧美。
关于《野望》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戍(shù,驻防)、浦(pǔ,水边)、涓埃(juān āi)、风尘(喻战乱)
文学常识:此诗属七言律诗,押萧韵;"万里桥"典故涉及诸葛亮;杜甫晚期诗风沉郁顿挫的典型体现
意象分析:"白雪"象征边塞危机,"清江"暗喻时间流逝,"极目"动作体现忧思之深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三城戍:__________
(2)涓埃:__________
答案:
(1)三座城池的守军
(2)比喻微小的贡献
二、主旨理解
题目:"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既痛心于战乱导致的兄弟离散,又感伤自身漂泊无依的处境,双重悲苦交织。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西山白雪"与"南浦清江"的写景作用。
答案:通过色彩(白/清)与方位(西/南)的对照,构建开阔的视觉空间,为后文抒情铺垫,同时暗示诗人对时局的全面忧虑。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野望》与《登高》的情感差异。
答案:《野望》侧重家国之忧,《登高》更多生命之叹;前者"跨马出郊"尚存行动力,后者"艰难苦恨"已显生命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