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原文翻译注释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友人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展现了隐逸山林的闲适与自然之美。文章以清丽笔触描绘山川景致,蕴含超脱尘俗的哲思。
原文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的秀美,自古为人们共同赞叹。
巍峨山峰直插云霄,清澈溪流一览见底。
两岸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苍翠树林与竹林,四季常青。
晨雾将散时,猿啼鸟鸣此起彼伏;
夕阳西沉时,潜游鱼儿竞相跃出水面。
这里确是人间仙境。
自谢灵运之后,再无人能领略此般奇景。
注释
五色交辉:指石壁在阳光下呈现斑斓色彩。"五色"喻自然之绚烂。
欲界之仙都:佛教术语"欲界"指世俗世界,"仙都"暗含对官场的疏离态度。
沉鳞:水中游鱼,用"沉"字突出光影动态,与"竞跃"形成张力。
康乐:谢灵运袭封康乐公,此处借指山水诗传统。
创作背景
陶弘景晚年隐居句曲山,梁武帝屡诏不出。此文作于齐梁易代之际,通过山水书写表达对乱世的疏离。谢中书即谢朏,同为避世文人,二人书信往来多有隐逸之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总写山川之美,再分述朝夕之景,最后以"仙都"作结,形成闭合式抒情结构。
2. 语言艺术:"入云""见底"等动词精准,"乱鸣""竞跃"以动衬静,体现六朝骈文的对仗技巧。
3. 思想内涵:将自然景观神圣化,暗含对"庙堂"的否定,发展了"山水以形媚道"的玄学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陶弘景以科学家视角观察自然,却用文学家笔法再现世界。"高峰入云"的垂直构图与"清流见底"的水平线条,构成空间张力。写猿鸟用"乱鸣",状游鱼用"竞跃",在秩序中捕捉野趣,这正是隐士眼中的自然辩证法。末句提及谢灵运,既是对山水诗传统的致敬,亦暗含超越前贤的自信。
范文二
"欲界之仙都"的提法颇具颠覆性。佛教认为欲界是烦恼所系,陶弘景却将其与仙境并置,实则构建了新的精神维度。文中色彩运用尤为精妙:石壁的"五色"是静态的绚丽,而"青林翠竹"则是动态的苍郁,配合"晓雾""夕日"的光影变化,创造出流动的视觉诗篇。这种色彩美学直接影响后世王维的辋川诗作。
关于《答谢中书书》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六朝骈文代表作,吴均《与朱元思书》可对比阅读
关键字词:颓(tuí,坠落)、鳞(代指鱼)、康乐(专名注音kāng lè)
意象体系:高峰-崇高人格,清流-高洁品性,沉鳞-自由精神
艺术手法:时空转换(朝暮之景)、感官互通(视觉听觉交织)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夕日欲颓"的"颓"字:
答案:坠落,此处指太阳西沉
解析:需结合"夕日"特定语境,不可简单释为"衰败"
二、主旨理解
题目:如何理解"实是欲界之仙都"的矛盾表述?
答案:表面矛盾实则统一,表达俗世中亦可追寻精神超脱的理想
解析:应注意作者道士身份与佛教术语的特殊使用背景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文与《与朱元思书》的写景差异
答案:陶文重色彩光影的静态描绘,吴文善用比喻夸张的动态表现
解析:同属南朝山水书信,但艺术个性迥异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的审美效果
答案:以声音打破视觉寂静,营造生机盎然的晨景,"乱"字反衬自然之趣
解析:注意感官转换与否定词的肯定性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