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翻译与鉴赏
本文全面解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歌艺术,包含原文对照翻译、创作背景、逐句注释及考试重点整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浪漫主义杰作。
原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译文
航海者谈论瀛洲仙山,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访;
越地人说起天姥山,云霞变幻或许能够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超越五岳盖过赤城。
天台山虽有四万八千丈,面对天姥却像要倾倒东南。
我想因这传说梦游吴越,一夜之间飞过月下的镜湖。
湖月映照着我的身影,伴我来到剡溪岸边。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仍在,清水荡漾猿声清幽。
脚穿谢公特制木屐,登上高入云端的石阶。
注释
瀛洲:传说东海三仙山之一,读作yíng zhōu
天鸡:《述异记》载桃都山天鸡每日最早啼叫
谢公屐:谢灵运特制登山木鞋,底部有活动齿
殷岩泉:殷读yǐn,形容声音震动山谷
创作背景
天宝四年(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由东鲁南游吴越时所作。诗中既展现对名山仙境的向往,又暗含对朝廷现实的失望。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现实-梦境-觉醒"三段式,梦境部分占全诗四分之三
2. 修辞手法:连续使用"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等四字短句强化节奏
3. 思想内涵:表面写求仙访道,实则表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李白以夸张手法构建的仙境体系极具视觉冲击力。"天台四万八千丈"的对比,"日月照耀金银台"的辉煌,无不体现盛唐诗人特有的空间想象力。结尾急转直下的现实抒怀,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
范文二
诗中"霓为衣兮风为马"的仙人形象,实为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当梦境破碎后"恍惊起而长嗟"的顿悟,揭示出封建文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这种由幻灭到觉醒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时代典型性。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
瀛(yíng)洲 剡(shàn)溪 渌(lù)水
文学常识:
本诗代表盛唐浪漫主义诗歌高峰,与杜甫《望岳》并称山水诗双璧
意象分析:
"青冥浩荡""金银台"等意象构成道教仙境体系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势拔五岳"的"拔"
答案:超越
解析:此处用动词表现天姥山的巍峨气势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内涵
答案:表达诗人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解析:结尾直抒胸臆,点明全诗主旨
三、艺术手法
题目:举例说明诗中的夸张手法
答案示例:"天台四万八千丈"用数字夸张表现山势
解析:李白善用夸张创造超凡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