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注释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注释

时间:2025-11-24 18:33:37

岳阳楼记原文翻译注释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以洞庭湖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境遇,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本文将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注释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宋仁宗年号。

谪守(zhé shǒu):因罪贬官出任地方官。

政通人和: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

百废具兴:许多被废置的事业都重新兴办。“具”通“俱”。

(zhǔ):通“嘱”,嘱托。

创作背景

范仲淹因“庆历新政”失败被贬邓州,友人滕子京亦遭贬至岳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请范仲淹作记。文中借景抒怀,暗含对政治挫折的反思与不改初心的信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以叙事开篇,转入写景,最终落脚于议论,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骈散结合,对偶句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增强气势。

3. 思想内核: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升华至家国情怀。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岳阳楼记》的写景部分极具画面感。“衔远山,吞长江”用拟人手法赋予洞庭湖生命,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概括了瞬息万变的自然奇观。这种虚实相生的笔法,为后文的哲理阐发奠定基础。

范文二

范仲淹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先忧后乐”的宣言突破传统士大夫格局,体现出宋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这种思想境界使本文超越普通山水游记,成为儒家政治理想的文学典范。

关于《岳阳楼记》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范仲淹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关键字词:“霪雨霏霏”(yín yǔ fēi fēi)指连绵不断的雨;“岸芷汀兰”(àn zhǐ tīng lán)形容岸边的香草。

意象分析:“沙鸥翔集”象征自由,“锦鳞游泳”暗喻生机,共同构成和谐画面。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增其旧制:__________

(2)微斯人:__________

答案:

(1)规模

(2)如果没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答案:体现了作者超越个人得失、以国家民生为重的高尚情操,是全文思想精髓所在。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哲理内涵。

答案:主张不受外物影响、保持内心稳定的修养境界,为下文提出更高理想作铺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