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窑赋原文全篇完整版解析
《寒窑赋》是北宋名臣吕蒙正晚年创作的骈文名篇,以寒窑贫士的视角揭示命运无常与人生智慧。本文包含原文、白话翻译、典故注释及历代评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篇融合哲理与文采的经典。
寒窑赋
北宋·吕蒙正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
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蛟龙未遇,潜水于鱼鳖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
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生;
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
白话译文
苍天会有难以预测的风云变幻,人生也可能遭遇突如其来的福祸。
蜈蚣虽有百条腿却跑不过蛇,公鸡虽有双翅却飞不过乌鸦。
骏马能驰骋千里,无人驾驭也难以到达;胸怀大志者若时运不济,同样难以施展抱负。
蛟龙未逢机遇时,只能混迹鱼鳖之中;君子错失时机,不得不向小人低头。
天若违背时令,日月都将失去光辉;地若不合时节,草木无法生长;
水若不逢其时,风浪难以平息;人若不得时运,功名利禄皆成空谈。
注释解析
蜈蚣百足:以动物生理特征喻指天赋差异,强调时运的关键作用。"百足"典出《荀子·劝学》"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蛟龙未遇:化用《周易·乾卦》"潜龙勿用",暗指吕蒙正早年贫寒经历。其青年时与妻刘氏居洛阳破窑,每日乞僧粥充饥。
拱手于小人之下:直击北宋官场现实。吕蒙正三度为相,深谙宦海沉浮,此句暗含对丁谓等奸佞当道的讽喻。
创作背景
景德元年(1004年),六十八岁的吕蒙正退居洛阳,回顾从寒门书生到位极人臣的一生,在当年栖身的破窑前写下此文。据《宋史》载,其赋成后"洛阳纸贵",士人竞相传抄。
作品解析
1. 二元对立结构:全文通过"得时/失时"的对比框架,构建天地人三才的宏大叙事,将个人命运置于宇宙规律中观照。
2. 动物意象群:连续使用蜈蚣、雄鸡、蛟龙等6种动物意象,形成生物链式的隐喻系统,强化"时势造英雄"的核心理念。
3. 骈散结合:突破六朝骈俪窠臼,在工整对仗中穿插散句,如"非运不能自通"的斩截判断,体现宋代散文革新特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寒窑赋》最震撼处在于将宿命论转化为进取哲学。表面看是慨叹"时运不济",实则暗藏"待时而动"的积极内核。吕蒙正以蛟龙自喻,揭示英雄困顿只是阶段性蛰伏。这种辩证思维源于其特殊经历——从寒窑乞食到三度为相,正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的最佳注脚。赋中天地人三才的呼应,构建起宋代理学"天人相应"的早期表述。
范文二
文中动物意象的运用堪称北宋寓言体典范。蜈蚣与蛇的爬行对比、雄鸡与乌鸦的飞行差异,通过生物本能揭示深刻哲理。更精妙的是意象的递进关系:从节肢动物到禽鸟,再到蛟龙,暗合《周易》"鱼化龙"的进阶过程。这种"以物观人"的写法,比直接说理更具说服力,也为后来《郁离子》等寓言集提供范本。
考试重点整理
核心词汇
1. 旦夕祸福(dàn xī huò fú):形容灾福无常。"旦夕"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2. 拱手(gǒng shǒu):本义作揖,此处引申为屈服
文学常识
1. 吕蒙正为北宋第一位平民宰相,开创"寒门入相"先例
2. 该赋创作于景德年间,恰值宋辽"澶渊之盟"后的相对和平期
意象体系
动物意象群:蜈蚣(徒有虚形)—雄鸡(名实不符)—蛟龙(潜能待发),构成递进式隐喻链
重点试题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非运不能自通:__________
(2)拱手于小人之下:__________
答案:
(1)时运机遇
(2)被迫服从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中"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四句排比有何作用?
答案:通过天地水三者的"失时"状态,类比人生际遇,构建天人感应的哲学框架,为后文议论奠定基础。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寒窑赋》与《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段,二者对待逆境的态度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承认客观困境的存在;异:孟子强调主动磨砺,吕蒙正则突出等待时机,反映儒家进取与道家守拙的思想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