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3:37

沁园春·长沙原文翻译与深度解析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以湘江秋景为背景,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索与壮志豪情。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白话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度鉴赏,帮助读者理解这首经典词作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深秋时节独自伫立,望着湘江向北奔流,在橘子洲头。

看群山染成红色,层层树林仿佛被颜料浸透;满江碧绿清澈,无数船只竞相行驶。

雄鹰搏击长空,鱼儿在浅水游动,万物都在秋霜中争逐自由。

面对辽阔天地不禁怅惘,试问苍茫大地,究竟由谁来主宰兴衰?

曾与众多同伴来此漫游,回忆往昔不平凡的岁月充满激情。

那时同学少年,风采才华正盛;书生志气,奔放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书写激越文章,视权贵如粪土。

可还记得,我们在江心逆流游泳,激起的浪花几乎阻挡飞驰的船只?

注释

【橘子洲】湘江中狭长沙洲,长5公里,又名水陆洲。

【万山红遍】暗喻革命形势发展,化用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意境。

【百舸(gě)】众多大船。舸:大船,古代楚方言。

【挥斥方遒(qiú)】意气风发正强劲。遒:强劲有力。

【中流击水】典出《晋书·祖逖传》,象征革命斗争精神。

创作背景

1925年秋,毛泽东离开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年32岁的毛泽东面对军阀混战的时局,回忆起1913-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的求学生涯和早期革命活动,遂作此词。手稿现存中央档案馆,可见多处修改痕迹。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上阕写景设问,下阕叙事作答,形成"景-情-事-志"的完整脉络。

2. 意象系统:选取"万山""鹰鱼""飞舟"等动态意象,构建宏阔的宇宙生命图景。

3. 语言创新:将"击""翔""遏"等动词陌生化运用,突破传统婉约词的表现手法。

4. 思想内核:通过"谁主沉浮"的终极追问,体现早期毛泽东哲学思想中的主体意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词作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在于空间建构。纵向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形成天地呼应,横向以"万山-漫江"展开平面延伸,配合"看""问""忆"等视角转换,构成三维立体空间。这种空间感非物理意义上的真实,而是青年毛泽东精神世界的物化呈现。末句"浪遏飞舟"的夸张描写,实为革命者意志力的诗化表达。

范文二

"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字蕴含深刻哲理。表面写秋日生物活动,实则暗喻20世纪20年代各派政治力量的角逐。毛泽东将达尔文"物竞天择"思想创造性转化为革命斗争哲学,这种将自然科学概念引入传统词体的尝试,体现了"旧瓶装新酒"的现代性追求。下阕"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直白表述,更彻底打破了文人词含蓄委婉的美学传统。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舸(gě)、遒(qiú)、遏(è)、稠(chóu)

2. 文学常识:沁园春为双调114字正体,长沙指写作地点

3. 意象解析:"万山红遍"象征革命浪潮,"鹰鱼"暗喻斗争精神

4. 风格定位:革命浪漫主义与豪放词风的结合

5. 名句理解:"问苍茫大地"体现历史主体意识,"中流击水"彰显斗争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漫江碧透:__________

(2)挥斥方遒:__________

答案:

(1)满江

(2)奔放强劲

二、主旨理解

题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通过对宇宙时空的诘问,表现青年革命者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和主宰历史的责任担当。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动物意象的上下对举,"击""翔"动词的力度化处理,构成动态平衡的画面,暗示革命者应具备全方位斗争能力。

四、比较阅读

题目:比较本词与《沁园春·雪》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答案:同:均采用"写景-抒情-言志"结构。异:本词侧重回忆性抒情,《雪》更重现实政治抒怀;本词意象多具湖湘地域特色,《雪》意象更具北方特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