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杜甫原文翻译
本文围绕杜甫名作《春望》展开,涵盖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战乱中诗人的家国情怀与艺术匠心。
原文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国家破碎山河依旧,春日长安草木丛生。
感伤时局见花落泪,离恨交织闻鸟惊心。
战火蔓延已过三月,家书珍贵价值万金。
白发频搔愈发稀疏,几乎难以插住发簪。
注释
国破山河在:国都沦陷而山河如故,"破"字凸显政权崩塌的惨烈。
城春草木深:草木疯长反衬人烟稀少,"深"字暗含荒凉。
花溅泪/鸟惊心:拟人手法,将主观悲情投射于自然景物。
烽火连三月:安史之乱持续至次年春季,史实与诗作互证。
浑欲不胜簪:"浑欲"(简直要)强化衰老的绝望感。
创作背景
公元757年春,杜甫被困长安。安禄山叛军攻陷都城已半年,诗人目睹皇城颓垣,闻官军屡败,忧愤中写下此诗。
作品解析
1. 结构张力:前四句空间由宏阔转向细微,后四句时间从持续到瞬间,形成立体叙事。
2. 语言锤炼:"破""深""溅""惊"等动词兼具画面与情感冲击力。
3. 思想内核:个人命运与国家存亡紧密交织,开创"以悲为美"的审美范式。
4. 艺术创新:突破乐府传统,将时事引入五律,奠定"诗史"地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春望》的悲剧美学在于双重撕裂感。山河永恒与王朝瞬灭的对比,草木生机与人世凋敝的反差,构成哲学层面的叩问。花鸟本为欢愉象征,却成为哀伤的催化剂,这种情感倒错折射出诗人对常态世界的深刻怀疑。尾联以身体衰败隐喻精神绝望,比兴手法达到巅峰。
范文二
杜甫用显微镜般的笔触记录历史褶皱。"抵万金"不仅是修辞夸张,更是战时通讯断绝的真实写照。考古发现安史之乱时期家书多藏于墓穴,可见其珍贵。诗人将个体经验升华为时代见证,使私人情感具有史诗品格。这种"小中见大"的笔法,成为后世现实主义诗歌的圭臬。
关于《春望》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此诗代表杜甫"沉郁顿挫"风格,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五律首篇。
关键字词:溅(jiàn,迸射)、簪(zān,发饰)、浑(hún,简直)。
意象体系:烽火(战乱)、草木(荒芜)、白发(忧思)构成三重象征系统。
知识全解:安史之乱历时八年(755-763),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感时:__________
(2)抵:__________
答案:
(1)感伤时局
(2)价值相当
二、主旨理解
题目:"白头搔更短"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答案:通过外貌细节表现极度焦虑,展现忧国思家无法排解的痛苦。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情感差异。
答案:前者写困居敌营的悲怆,后者抒闻捷报的狂喜,构成杜甫情感光谱的两极。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城春草木深"的深层含义。
答案:以自然繁茂反衬人间荒芜,"深"字既写实又暗示战乱持续时间之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