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氓诗经原文

氓诗经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氓诗经原文

《氓》是《诗经·卫风》中的名篇,以弃妇口吻控诉丈夫始乱终弃,揭露古代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社会意义与艺术价值。

原文

(《诗经·卫风》)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译文

那个男子憨厚笑着,抱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来换丝料,实为找我议婚事。

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地。

非我拖延婚期,是你缺好媒妁。

请你莫生气,约定秋天为婚期。

……

曾说白头到老,如今徒增怨恨。

淇水尚有岸,湿地亦有边。

少年欢乐时光,谈笑多么和悦。

誓言犹在耳,不料全违背。

既已违背誓言,从此一刀两断!

注释

氓(méng):外来之民,诗中指男子。

蚩蚩(chī):憨厚貌,一说通“嗤嗤”,戏笑貌。

愆(qiān)期:延误婚期。

总角:儿童发髻,代指少年时代。

隰(xí):低湿之地,与“淇”对举象征情感边界。

创作背景

西周至春秋时期,礼教尚未严苛,但女性在婚姻中已处于弱势。《氓》通过卫地女子自述,反映当时婚恋中男性虚伪与女性困境,具有鲜明批判色彩。

作品解析

1. 结构:以回忆展开,采用倒叙手法,先甜蜜后悲愤,形成强烈对比。

2. 语言:善用叠词(蚩蚩、晏晏)增强韵律,比喻(淇隰喻情变)深化情感。

3. 思想:突破“温柔敦厚”诗教,展现女性觉醒,结尾“亦已焉哉”掷地有声。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氓》的艺术张力在于情感表达的层次性。从“言笑晏晏”的初恋欢愉,到“老使我怨”的绝望控诉,诗人通过时间线索展现人性蜕变。“淇则有岸”的比喻,将抽象痛苦具象化,暗示负心者不如自然物有常性。结尾决绝之语,实为古代女性罕见的反抗宣言。

范文二

此诗的社会意义远超个人悲剧。媒妁缺失的婚姻隐患、经济交换(贸丝)背后的功利性,均被敏锐揭露。诗中“信誓旦旦”与“反是不思”的尖锐对照,直指男权社会诺言的脆弱性。卫地多商贾的文化背景,或许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崩塌的现实土壤。

考试重点整理

字词读音:氓(méng)、蚩(chī)、愆(qiān)、隰(xí)。

文学常识:《诗经》六义中“赋比兴”手法在本诗的应用,如“淇隰”为比。

意象分析:“总角”象征纯真,“秋以为期”暗示命运转折。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总角之宴”的“总角”。

答案:古代儿童束发为两髻,形似羊角,代指少年时期。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体现的情感。

答案:决绝中蕴含悲怆,既是对负心者的谴责,也是自我救赎的宣言。

三、比较鉴赏

题目:对比《氓》与《谷风》中的弃妇形象差异。

答案:《氓》女主更具反抗性,《谷风》女主更隐忍,反映不同地域的女性意识。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的修辞效果。

答案:以自然物有界反衬人心无常,比喻新颖,强化了哀怨的深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