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原文拼音版
《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雄奇奔放的笔触描绘蜀道艰险,暗含对世路艰难的感慨。本文提供原文拼音版、逐句翻译、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浪漫主义杰作。
原文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译文
啊!多么高峻险要!蜀道之难,比登天还难。
蚕丛和鱼凫两位古蜀王,开国的事迹多么渺茫难寻!
自那时起四万八千年,蜀地与秦地隔绝不通人烟。
西面太白山只有飞鸟能过,可横越峨眉山顶。
山崩地裂壮士牺牲,才凿出天梯石栈相连。
上有六龙拉车也要折返的高峰,下有湍急回旋的河流。
黄鹤尚且飞不过去,猿猴想攀越也发愁。
青泥岭山路多么曲折!百步之内九道弯绕着山岩。
伸手可触星辰,仰头屏息,手抚胸口坐下长叹。
注释
噫吁嚱(yī xū xī):惊叹词,蜀地方言。
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的两位开国君主。
太白:太白山,秦岭主峰。
六龙回日:神话中太阳神驾六龙车,此处形容山高阻日。
青泥:青泥岭,以山路泥泞曲折著称。
扪参历井:参、井为星宿名,形容山高可触星辰。
创作背景
李白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首次入长安求仕失败后。蜀道艰险的描写,既基于实地见闻,又寄托了诗人对仕途险阻的隐喻。唐代蜀地尚未完全开发,交通闭塞,成为浪漫想象的载体。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三部分,先总写蜀道之难,再分述历史传说与自然险阻,最后以劝诫行人收尾。
2. 语言:句式长短错落,大量使用夸张、神话典故,如“六龙回日”“地崩山摧”。
3. 思想:表面写地理险阻,实则暗喻人生坎坷,体现李白豪迈中的忧愤。
4. 艺术特色:将现实与想象结合,开创了“以险喻世”的诗歌新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蜀道难》的浪漫主义特质集中体现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超越。诗人将蜀道置于“四万八千岁”的洪荒历史中,又用“扪参历井”的夸张打破空间界限。这种时空的交错,不仅强化了蜀道的险峻,更构建了一个神话与现实交织的审美世界。李白以个人情感驾驭宏大叙事,使自然险阻成为精神困境的投射。
范文二
诗中“黄鹤”“猿猱”的意象运用极具深意。飞禽走兽尚且难以逾越的蜀道,反衬出人类开拓的悲壮。李白将“地崩山摧壮士死”的传说融入景物描写,赋予山水以人文厚度。这种将历史创伤与自然景观结合的手法,后来成为边塞诗的重要传统,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雄浑气质。
关于《蜀道难》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噫吁嚱(yī xū xī)、鱼凫(fú)、猿猱(náo)、扪(mén)参。
2. 文学常识:李白属浪漫主义诗派,此诗为代表作之一。
3. 意象分析:“青泥”“六龙回日”象征仕途坎坷;“蚕丛鱼凫”暗含历史沧桑感。
4. 表现手法:夸张、用典、虚实结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横绝”在诗中的含义。
答案:横越、跨越。
解析:此处指飞鸟横越峨眉山顶,强调蜀道隔绝。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深层含义。
答案:既写地理险阻,又隐喻人生仕途的艰难,体现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解析:李白常以自然险阻象征社会现实,需结合创作背景理解。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艺术效果。
答案:上下对仗形成空间张力,神话意象与实景结合,突出蜀道的立体险峻。
解析:典型体现了李白“想落天外”的想象力和对仗功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