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翻译及深度解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告子下》中的经典篇章,通过历史人物事例与自然现象对比,揭示逆境磨砺意志、安逸导致衰亡的深刻哲理。
原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间耕作中兴起,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提拔,
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商贩中获举荐,管仲从狱官手中释放后被任用,
孙叔敖从海滨隐居处被起用,百里奚从奴隶市场被赎回。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使命降临到这样的人身上,
必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使他经受饥饿,身处贫困,
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顺遂,以此激励心志,坚韧性情,
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
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顿,思虑阻塞,而后才能奋起;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语中,而后才能被人理解。
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国外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威胁,
国家往往容易灭亡。
由此可知,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注释
畎亩(quǎn mǔ):田间,指农耕生活。
版筑:古代筑墙方法,傅说原为筑墙奴隶。
动心忍性:触动心灵使性格坚韧,体现逆境磨炼作用。
法家拂士:法度之臣和谏诤之士,"拂"通"弼",辅佐之意。
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主张。本文作于齐国,针对统治者沉溺享乐的现象,以历史人物事迹为据,强调居安思危的治国理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先列举六位历史人物发迹史,再归纳"天降大任"的磨砺规律,最后推及国家存亡之道,形成由个体到普遍的论证链条。
2. 修辞艺术:连续使用排比句式增强气势,"苦其心志"四句形成递进式铺陈,动词"发""举""降"精准体现人物命运转折。
3. 思想内核:突破单纯说教,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统一于"忧患意识"的哲学框架,揭示矛盾转化的辩证关系。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孟子以"发""举"二字串联六位历史人物的逆袭轨迹,构建起跨越时空的集体叙事。这种密集用典并非简单堆砌,每个案例都经过精心筛选:舜代表原始部落领袖,傅说体现奴隶阶层突破,管仲则是罪臣重用的典型。不同社会阶层的样本选择,使"逆境成才"的命题具有普遍说服力。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孙叔敖举于海"的记载,与《左传》中其出身贵族的说法相左,可见孟子为强化论点对史实进行了文学化处理。
范文二
文中"苦""劳""饿""空乏"四个动词的递进运用,构成完整的磨砺体系。从精神煎熬到肉体折磨,从物质匮乏到行为受阻,层层推进的困境描写,实则是理想人格的锻造流程。这种将痛苦程序化的表述,与《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结尾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句,采用"生/死"的二元对立结构,在十个字的极简篇幅中完成从现象描述到规律总结的飞跃,堪称先秦散文的炼字典范。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畎亩(quǎn mǔ)、傅说(yuè)、胶鬲(gé)、法家拂(bì)士
文学常识:出自《孟子·告子下》,属战国时期诸子散文,采用"以史证理"的论说方式
核心意象:"心志-筋骨-体肤"构成的身体磨砺意象群,"法家拂士"与"敌国外患"的治国意象对
哲学命题:苦难价值论、矛盾转化观、个体与国家命运的同一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举于版筑之间:__________
(2)行拂乱其所为:__________
答案:
(1)被选拔
(2)违背
解析: "举"在先秦常表被动义;"拂"需结合"乱"字理解其使动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 分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深层含义。
答案: 指出国家内部缺乏规谏之臣、外部缺少竞争压力会导致衰亡,强调保持忧患意识对政权存续的重要性。
解析: 两句形成对仗结构,"入/出"的空间隐喻拓展了论述维度。
三、比较鉴赏
题目: 比较本文与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忧患意识的异同。
答案: 同:都强调居安思危;异:孟子侧重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共性,欧阳修聚焦历史兴亡的具体教训。
解析: 注意时代背景差异,孟子属理论建构,欧阳修是史实论证。
四、句子赏析
题目: 赏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表现力。
答案: "动""忍"二字形成心理张力,"曾益"揭示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整句体现逆境教育的系统性。
解析: 注意"所"字结构的特殊用法,指代主体欠缺的能力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