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七年级春课文原文全篇

七年级春课文原文全篇

时间:2025-11-24 18:33:37

七年级春课文《钱塘湖春行》解析

本文围绕白居易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系统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内容,帮助读者掌握中唐山水诗的艺术特色与考试要点。

原文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北面到贾公亭西侧,春水初涨与云层相接。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抢向阳树枝,谁家新来的燕子衔取筑巢春泥。

缤纷野花渐渐令人眼花缭乱,嫩绿春草刚能遮没马蹄。

最喜爱湖东景色总也赏不够,那绿杨掩映下的白色沙堤。

注释

【孤山寺】杭州西湖孤山上的古寺,南朝所建。

【云脚低】古人以云气接近地面为降雨征兆,"低"字暗含春雨将至。

【争暖树】"争"字拟人化表现生物对春光的渴望,"暖树"指向阳树木。

【没马蹄】"没"(mò)字精准刻画初春草浅,与"浅草"形成逻辑呼应。

【行不足】双关语,既指景色赏不完,又暗含诗人流连忘返的心境。

创作背景

唐穆宗长庆三年(823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作。此时诗人远离朝廷党争,致力于治理西湖水利,诗中"白沙堤"即其主持修筑的堤坝遗迹(今白堤前身)。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移步换景写法,由整体到局部,结尾以主观感受收束全篇。

2. 语言艺术:全诗无一生僻字,却通过"争""啄""迷""没"等动词营造动态春景。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山水诗隐逸基调,展现士大夫积极用世的生活热情。

4. 艺术特色:白描手法与细节捕捉并重,末句"绿杨阴里"与首句"云脚低"形成光影呼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渐欲""才能"二词尤见匠心。钱仲联曾指出,这两个渐进副词构成时间维度,使静态画面产生生长韵律。"迷人眼"的视觉冲击与"没马蹄"的触觉体验相配合,符合认知心理学中通感联觉的审美规律。这种细微观察,源自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时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深度研习。

范文二

全诗暗含工程美学的独特视角。宋代《唐语林》记载,白居易修堤时"夜宿湖上,观水文",这种实践经历使其笔下的春景具有鲜明实证性。与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意不同,诗中"白沙堤"是人工与自然的和谐结晶,体现中唐文人"吏隐"思想的新变。

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白堤"非白居易所建,是其加固的六朝旧堤;七言律诗二三联须对仗。

【关键字词】贾亭(唐代贾全所建亭台)、云脚(云层下部)、缘(因为)。

【意象体系】早莺/新燕(生命活力)、乱花/浅草(初春特征)、绿杨(江南风物)。

【意境特征】以行进视角展现动态春景图,融合官员视角与文人审美。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水面初平"中"初"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既指湖水刚与堤岸齐平,又暗示早春时节,与尾联"行不足"形成时间呼应。

二、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颔联"争"与"啄"的动作描写作用

答案:通过鸟类特异性行为(莺争暖枝、燕啄春泥),以点带面表现万物争春的生命态势。

三、主旨理解

题目:为何说本诗体现白居易"浅切诗风"

答案:选用常见意象、平实语言,却通过精准动词和空间转换,达成"言浅意深"的艺术效果。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本诗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的抒情差异

答案:杜诗以"恼花"反写愁绪,白诗直抒对人工自然的赞美,反映中唐诗人情感表达的直率化倾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