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赠刘景文古诗原文翻译

赠刘景文古诗原文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3:37

赠刘景文古诗原文翻译及鉴赏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赠刘景文》以秋景寄寓人生哲理,通过对荷菊风骨的赞颂,表达对友人的勉励。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苏轼的旷达诗风。

原文

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后,再没有遮雨的荷叶;

菊花虽残败,却仍有傲视寒霜的枝干。

请您记住这一年中最美的景致,

正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丰收时节。

注释

擎雨盖(qíng yǔ gài):喻指荷叶如伞盖般托举雨露。

傲霜枝:菊花枝干在霜冻中挺立,象征坚韧品格。

橙黄橘绿:化用《楚辞·橘颂》意象,暗喻人生成熟阶段。

前两句用"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突出菊的顽强生命力。

后两句转折,将萧瑟秋景升华为丰硕收获的赞歌。

创作背景

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作此诗。时年54岁的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贬谪后复起,友人刘景文(时任两浙兵马都监)年近六旬仍沉沦下僚。诗中借物喻人,既勉励友人老当益壮,亦抒写自身豁达心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先抑后扬,前两句铺陈衰败之景,后两句突转丰收意象,形成强烈反差。

2. 语言艺术:善用动词"擎""傲",赋予植物人格化特征;"橙黄橘绿"以色彩构图,画面鲜活。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悲秋主题,揭示盛衰转化的辩证哲理,体现苏轼"万物皆可观"的审美观。

4. 表现手法:以"荷尽""菊残"暗喻人生暮年,用"橙橘"象征精神收获,物象选择独具匠心。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此诗最妙处在化腐朽为神奇。常人见残荷败菊不免伤感,诗人却从中发现"傲霜枝"的骨力。后两句更将审美视野转向累累硕果,这种对生命阶段的独特认知,源自其"物我合一"的哲学境界。钱锺书曾评:"东坡善从萧瑟处见生机",此诗正是典范。

范文二

诗中暗藏双重对话:表面写给刘景文,实则自我告慰。清代学者纪昀指出:"'橙黄橘绿'四字,非独状物,实寓《周易》'穷变通久'之理。"苏轼将贬谪经历转化为精神财富,正如经霜之菊更显风骨,这种逆境中的超脱,构成其人格魅力的核心。

关于《赠刘景文》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擎(qíng)、残(cán)、傲(ào)、橙(chéng)

文学常识:此诗属七言绝句,创作于元祐时期,代表苏轼晚年诗风成熟阶段。

意象体系:荷-菊-橙橘构成生命历程隐喻,霜雪象征人生磨难。

哲理内涵:盛衰相生、老有所为的辩证思想,体现宋诗理趣特征。

名家评点:杨慎《升庵诗话》称其"于衰飒中见元气",王国维谓"东坡之旷在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擎雨盖:__________

(2)傲:__________

答案:

(1)托举雨露的荷叶

(2)不屈不挠地挺立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一年好景君须记"中的"好景"指什么?

答案:既指橙橘丰收的自然景象,更喻指人生阅历丰富、精神成熟的黄金阶段。

三、表现手法

题目:分析前两句的对比手法及其效果。

答案:通过"已无"与"犹有"的对比,突出菊花凌寒不凋的品质,为后文赞美晚节作铺垫。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谈"菊残犹有傲霜枝"的启示意义。

答案示例:启示人们在遭遇挫折时要保持气节,年龄增长反而应积淀更深厚的精神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