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高适古诗原文
《燕歌行》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代表作之一,以边塞战争为背景,描绘了将士的英勇与战争的残酷,展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原文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译文
汉家的战火在东北燃起,汉将离家去剿灭残敌。
男儿本就该纵横沙场,天子特别赐予荣耀。
敲锣打鼓出榆关,旌旗蜿蜒在碣石间。
校尉的紧急军书飞越沙漠,单于的战火照亮狼山。
边塞山川萧条荒凉,胡骑侵袭如风雨般猛烈。
战士在前线生死未卜,将军帐中美人仍在歌舞。
大漠深秋塞草枯黄,孤城落日下士兵稀少。
身受皇恩却轻敌冒进,力竭关山仍未能解围。
铁甲战士长期戍边辛苦,妻子别后泪流满面。
城南少妇肝肠寸断,蓟北征人徒然回首。
边关动荡难以度日,绝域苍茫一无所有。
杀气整日化作阵云,寒夜中传来刁斗声。
刀刃相见鲜血纷飞,为国捐躯岂为功勋。
你可曾见沙场征战的苦楚,至今仍怀念李广将军。
注释
汉家:指唐朝,借汉喻唐。
烟尘:战火。
横行:纵横驰骋,形容英勇。
摐金伐鼓:敲锣打鼓,形容出征的声势。
羽书:紧急军书。
凭陵:侵袭。
玉箸:比喻眼泪。
刁斗:古代军中用具,白天煮饭,晚上打更。
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以善战和爱惜士卒著称。
创作背景
高适生活在盛唐向中唐过渡的时期,边塞战争频繁。他本人曾亲历边塞,对战争有深刻体会。此诗写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当时契丹叛乱,唐朝派兵征讨,但战事不利。高适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将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
作品解析
1. 结构:全诗分为四个部分,从出征到战况,再到将士的苦难,最后以怀念李广作结,层次分明。
2. 语言:用词精准,如“摐金伐鼓”“旌旆逶迤”等,生动描绘了战争场面。
3. 思想:既歌颂了将士的英勇,又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体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4. 艺术特色:对比手法突出,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强烈反差增强了批判效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燕歌行》以边塞战争为背景,展现了将士的英勇与战争的残酷。高适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战争的矛盾。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将前线的生死搏杀与后方的歌舞升平并置,形成鲜明反差,批判了将领的享乐与无能。结尾“至今犹忆李将军”表达了对良将的渴望,深化了主题。
范文二
高适的《燕歌行》不仅是一首边塞诗,更是一曲人性的悲歌。诗中“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描绘了将士与家人的分离之苦,情感真挚动人。全诗语言雄浑,意象丰富,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以苍凉的景象烘托战争的惨烈。高适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
关于《燕歌行》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摐(chuāng)、逶迤(wēi yí)、腓(féi)、箸(zhù)。
2. 文学常识: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3. 知识要点:诗中借汉喻唐的写法,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4. 意象意境:大漠、孤城、落日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边塞氛围。
5. 知识全解:李广的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以及对战争反思的主题。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横行:__________
(2)凭陵:__________
答案:
(1)纵横驰骋
(2)侵袭
解析:需结合诗句理解词义,不可望文生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前线将士的同情和对将领享乐的不满,批判了战争中的不公现象。
解析: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战争的矛盾,体现诗人的批判精神。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的艺术效果。
答案:这两句以苍凉的景象烘托战争的惨烈,大漠、孤城、落日等意象营造了悲壮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解析:意象的运用和景物的描写,深刻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