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我的叔叔于勒》课文解析与文学鉴赏

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一家对贫富变化的亲情态度,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伦理关系。本文提供原文选段、译文注释及多维解读。

原文选段

《我的叔叔于勒》(节选)

作者:居伊·德·莫泊桑

“父亲的脸色忽然变得苍白,眼神也呆滞了......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这真是怪事!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你疯了!......'”

“在我们面前,天边仿佛升起了一片紫色的阴影。”

译文

父亲脸色突然发白,眼神凝固......

他悄悄对母亲说:"太奇怪了!那个卖牡蛎的人怎么长得像于勒?"

母亲突然发怒:"你疯了!......"

此刻我们眼中,海平面仿佛浮现出紫色的阴霾。

注释

"脸色苍白":面部血色褪去,表现人物震惊状态。

"紫色阴影":象征希望破灭的隐喻修辞(zǐ sè yīn yǐng)。

于勒形象: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人物,其命运转折构成小说矛盾焦点。

创作背景

1883年法国第三共和国时期,莫泊桑目睹资产阶级虚伪伦理。其海军部任职经历为小说中的勒阿弗尔港描写提供现实素材。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计:采用双线叙事,明线写菲利普家庭变化,暗线勾勒于勒人生轨迹。

2. 语言特色:白描手法与讽刺语调结合,"紫色阴影"等意象具有表现主义特征。

3. 思想内核:通过亲情异化现象,完成对拜金主义的病理学解剖。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小说结尾的"紫色阴影"堪称神来之笔。这种超现实色彩不仅渲染了全家人的绝望情绪,更将物质社会对人性的腐蚀具象化。莫泊桑用色彩心理学替代道德评判,使批判更具现代性。

范文二

母亲"暴怒"的戏剧性反应,暴露出小市民阶层的心理防御机制。作家通过微表情描写,完成对虚荣人格的精准切片。这种以细节撬动主题的写法,体现自然主义文学的特质。

考试重点

1. 关键词语:拮据(jié jū)、褴褛(lán lǚ)、哆嗦(duō suo)

2. 文学常识:莫泊桑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3. 意象体系:牡蛎-金钱符号,船-阶级流动隐喻

试题示例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褴褛"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形容衣服破烂不堪的状态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紫色阴影"的象征意义

答案:既暗示黄昏的自然景象,又象征道德堕落的心理阴影,体现自然主义创作特点。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我的叔叔于勒》与《项链》的批判视角差异

答案:前者聚焦亲情异化,后者关注虚荣代价,但都体现莫泊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病理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