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贾谊原文全文
引导语:《过秦论》是西汉贾谊的政治名篇,剖析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揭示治国之道。读者可从中了解秦政得失、贾谊的政论思想及汉初文风特色。
原文
过秦论(上)·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
秦孝公占据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防守来窥伺周王室,怀有横扫天下、统一四海、吞并八方的野心。
当时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律制度,发展农耕纺织,修造防御工事;对外实行连横策略使诸侯相斗。于是秦人轻易取得黄河以西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基业,遵循既定策略,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占领巴蜀,向东割取肥沃土地,向北夺取军事要地。
注释
崤函:崤山与函谷关,读作xiáo hán,秦国天然屏障。
席卷天下:像卷席子般统一全国,比喻气势迅猛。
连衡:即"连横",读作lián héng,战国时秦国分化六国的外交策略。
拱手:双手合抱行礼状,此处形容轻易取得。
创作背景
汉文帝时期,贾谊任长沙王太傅时作此文。当时汉承秦制却避免重蹈覆辙,贾谊通过分析秦亡教训,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核心观点。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赋体铺排手法,以时间顺序展现秦兴亡全过程,形成强烈对比。
2. 语言艺术:善用排比句式,"有...意,有...心"等句式增强气势。
3. 思想价值:首次系统总结秦亡教训,提出"攻守异势"的治国辩证法。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过秦论》的史学价值在于跳出简单道德批判,从制度层面分析秦政得失。贾谊指出秦统一后仍用"诈力"治国,不懂"仁义"的守成之道,这种见解超越同时代儒生的迂阔之论。文中"攻守之势异也"的论断,成为后世政治家处理开国与治国关系的重要参照。
范文二
作为政论散文的典范,《过秦论》展现出贾谊辞赋家的语言功力。写秦之强盛时连用"席卷""包举""囊括"三组动词,如惊涛拍岸;述其败亡时则用"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反跌笔法,形成震撼对比。这种文势的跌宕起伏,正是汉代政论散文"气盛言宜"的典型体现。
关于《过秦论》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贾谊为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开创"史论"文体。
2. 重点字词:崤(xiáo)函、连衡(héng)、鞭笞(chī)、隳(huī)名城。
3. 核心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全文主旨句。
4. 写作特色:对比手法、铺陈排比、借古讽今。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包举:__________
(2)因遗策:__________
答案:
(1)全部占有
(2)沿袭既定策略
二、主旨理解
问:"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说明失去民心的政权看似强大实则脆弱,平民起义就能摧毁国家宗庙,强调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过秦论》与《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分析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批判秦朝暴政;不同在于贾谊侧重制度分析,杜牧着重统治者的奢靡误国。前者具政治学价值,后者富文学感染力。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深刻含义
答:此句揭示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需要不同策略的治国智慧,指出秦朝失败在于用暴力手段治理和平时期,缺乏政策转型的政治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