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章原文及详细翻译
《孟子三章》是《孟子》中的经典篇章,包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文章以雄辩的语言阐述儒家仁政思想、道德修养与人生选择,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提供原文、译文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天气条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一座三里内城、七里外郭的小城,四面围攻却不能攻克。能够四面围攻,必定占有天时优势;却未能取胜,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储备不是不充足;守军弃城逃跑,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单靠疆界,巩固国防不能仅凭山河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只依赖武力。施行仁政的人会得到广泛支持,违背仁政的人则孤立无援。孤立到极点时,连亲人都会背叛;支持广泛到极点时,天下人都会归顺。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众叛亲离的对手,所以仁君要么不战,战则必胜。"
注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指自然气候条件,地利指地理优势。孟子通过战争案例说明人心向背比客观条件更重要。
委而去之:委,放弃;去,逃离。形容守军因失去民心而溃败。
畔(pàn):通"叛",背叛。用亲属反目强调失道者的极端孤立。
艺术表现:采用层递论证,从天时、地利到人和逐级推进;以攻城守城的具体事例引出抽象哲理,增强说服力。
创作背景
战国中期诸侯混战,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主张。本章写于齐国期间,针对当时统治者迷信武力、忽视民心的现象,通过军事比喻阐明"仁者无敌"的政治理念。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先破后立,先否定天时、地利的决定作用,再确立"人和"的核心地位,最后得出"得道多助"的结论。
2. 语言艺术:善用排比("城非不高也"四句)、对比(多助与寡助)、顶针("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形成磅礴气势。
3. 思想内涵:将军事胜负提升至政治哲学高度,揭示民心向背决定政权存亡的历史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本章最显著的特点是逻辑建构的严密性。孟子从具体战例切入,通过双重比较(天时/地利、地利/人和)确立论证支点。在否定前两个层次后,"故曰"引出核心命题,形成金字塔式的说理结构。这种由实到虚、由个别到普遍的推理方式,既符合认知规律,又强化了"得道多助"这一抽象命题的可信度。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三重排比,将政治治理的不同维度统摄于"人和"原则之下,体现儒家"以德服人"的一贯主张。
范文二
孟子在本文中展现了高超的修辞智慧。他用军事失败反证政治成功的前提,这种逆向思维使说理更具冲击力。"亲戚畔之"与"天下顺之"的极端对比,通过家庭伦理与天下秩序的并置,制造出强烈的道德张力。结尾"有不战,战必胜"的递进表述,既符合战国士人游说时的语言策略,也暗含对"仁政"实践路径的思考——理想的统治者应以德服人,但必要时也需以战止战。这种现实主义的道德观,正是孟子思想超越空洞说教的关键。
关于《孟子三章》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郭(外城)
2. 兵革(武器装备)
3. 委(放弃)
4. 畔(通"叛")
文学常识:
1.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
2. 《孟子》属语录体散文,以雄辩著称
知识要点:
1. 本章体现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王道政治"主张
2. "得道多助"的"道"指仁政
意象意境:
通过攻城守城的战争场景,构建出宏观的政治哲学意境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环而攻之: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
答案:
(1)四面围攻
(2)弃城逃跑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军事语境理解动词含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得道者多助"的"道"具体指什么?
答案:指施行仁政、关爱百姓的治国之道。
解析:要联系孟子"民为贵"的政治主张作答。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三句排比的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治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层面的排比,强调"人和"的根本性作用,句式整齐有力,增强论证气势。
解析:排比是孟子散文的典型修辞,需点明其说理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