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3:37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道法自然的哲学精髓

《老子》四章集中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通过凝练的语言揭示宇宙运行规律与处世智慧。本文完整呈现原文、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老子哲学的深层内涵。

原文

《老子·第二章》

(春秋)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

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时,丑的观念就产生了;

当都知道什么是善时,不善的观念就出现了。

所以有与无相互依存,难与易相互成就,

长与短相互比较,高与低相互衬托,

音与声相互应和,前与后相互跟随。

注释

"恶已":恶(è),丑恶;已,通"矣",语气词。揭示美丑概念的相对性。

"相生":相互依存。体现老子辩证思想的核心观点。

"相倾":倾(qīng),依靠。通过空间关系说明对立统一的哲学原理。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老子目睹周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在《道德经》中提出以柔克刚的治国主张。第二章通过日常现象揭示矛盾转化的普遍规律,为"无为而治"提供哲学基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现象列举—哲理总结"模式,六组对立概念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运用排比句式增强节奏感,"相"字重复出现强化辩证关系

3. 思想内涵:突破二元对立思维,揭示事物相互依存的本质规律

鉴赏范文

范文一:相对论中的永恒智慧

老子以美丑认知为切入点,展现人类价值判断的局限性。当人们执着于"美"的标准时,实际已落入分别心的陷阱。六组对立概念的铺排,构成完整的认知图谱:从物质存在(有无)到空间关系(高下),从时间序列(前后)到感官体验(音声),全面揭示矛盾双方的共生关系。这种超越是非对错的整体观,为现代人解决认知冲突提供了古老而崭新的视角。

范文二:辩证法的诗性表达

看似简单的现象罗列蕴含深刻哲思。老子将抽象哲学具象化为日常经验:木匠制器必先留空(有无),登山者感受坡度变化(高下),歌者调节音调高低(音声)。这种通过生活实践阐释玄理的方式,使"道"的哲学具有可感知的温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和"的表述,不仅指音律和谐,更暗喻矛盾双方应如音乐般达成动态平衡,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冲突调解中仍具启示意义。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恶(è)已、相形(xíng)、相倾(qīng)

2. 文学常识:春秋时期道家代表作,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

3. 核心思想:辩证思维、无为而治、反者道之动

4. 意象分析:"音声相和"象征矛盾统一,"长短相形"体现认知相对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斯恶已:__________

(2)相倾:__________

答案:

(1)这就产生丑的观念了

(2)相互依存

二、主旨理解

问:本章通过六组对立概念要说明什么哲理?

答:揭示事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强调认知的相对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老子》第二章与《庄子·齐物论》在相对性认知上有何异同?

答案:两者都承认认知的相对性,但老子侧重矛盾转化规律,庄子更强调泯灭是非界限。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哲学内涵

答案:指出价值判断的主观性和局限性,当某种标准被普遍认同时,其对立面必然产生。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本章观点看待当代社会的价值冲突?

答案示例:认识到不同价值观的共存必然性,在坚持己见时保持对异见的包容,寻求对立中的统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