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郑国大夫烛之武以智辩说服秦穆公退兵的故事,展现了春秋时期外交辞令的精妙与谋略智慧。
原文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
烛之武夜间用绳子从城上吊下出城,见到秦穆公说:
"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自知必亡。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利,怎敢冒昧来劳烦您。"
"越过别国把远地作为边邑,您知道这很困难。何必灭郑来增强邻国实力?邻国实力增强,等于您的力量削弱。"
"如果放过郑国作为东方路上的主人,贵国使者往来时提供补给,对您也没有害处。"
"况且您曾对晋惠公有恩惠,他答应给您焦、瑕二城,却早晨渡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既要在东边吞并郑国,又想向西扩张。若不损害秦国,它到哪里夺取土地?"
"损害秦国来壮大晋国,请您仔细权衡。"
注释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
鄙远:把远方作为边邑。鄙,边境城邑。
陪邻:增强邻国。陪,通"倍",增加。
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成为固定成语。
行李:外交使者,与现代词义不同。
焦、瑕:晋国城邑名,晋惠公曾许诺割让给秦国。
阙秦:损害秦国。阙,通"缺"。
创作背景
公元前630年,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报复郑国曾对晋国无礼。郑国危亡之际,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利用秦晋矛盾展开外交游说。当时晋国称霸中原,秦国试图东扩,两国既有合作又存利益冲突。
作品解析
1. 结构层次:从"郑既知亡"示弱开始,依次分析亡郑弊病、存郑利益、晋国背信、晋国野心,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善用反问句增强说服力,"君知其难也""君之所知也"等句式拉近距离。
3. 思想核心:揭示"没有永恒盟友,只有永恒利益"的政治现实,体现春秋时期实用主义外交思想。
4. 表现手法:通过对比分析(亡郑与存郑的利弊)、历史举证(晋惠公背约)、前景预判(晋国扩张趋势)构建完整逻辑链。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烛之武的游说堪称古代外交辞令的典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包含严密逻辑:先以谦卑姿态消除敌意,继而指出亡郑实际是"以邻为壑"的短视行为,接着提出"东道主"的双赢方案,最后揭露晋国的扩张本质。尤其"邻之厚,君之薄也"八字,直指地缘政治核心矛盾。这种环环相扣的论证方式,既有现实利益计算,又有长远战略预判,展现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范文二
文本中"朝济而夕设版"的典故运用尤为精妙。烛之武不直接批评晋国背信,而是让秦穆公自己回忆历史教训,这种"以史为鉴"的劝说方式更具说服力。在艺术表现上,六个自然段形成"示弱—析害—言利—揭短—预警—结论"的递进结构,如同剥笋般层层深入。而"夫晋,何厌之有"的反问,将晋国比作贪得无厌的猛兽,既强化了危机感,又暗合秦国对晋国扩张的天然警惕。
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缒(zhuì)、鄙(边境)、陪(通"倍")、行李(外交人员)、阙(通"缺")
2. 文学常识:出自《左传》,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历史
3. 成语典故:"东道主"出处,"朝济夕版"的典故含义
4. 论证手法:利弊对比、历史举证、前景预判的说理方式
5. 思想内涵:展现春秋时期现实政治中的利益原则与外交智慧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
(2)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_
答案:
(1)把...作为边邑
(2)增加
二、主旨理解
问:烛之武从哪些角度说服秦穆公退兵?
答:从四个层面分析:①亡郑实际增强晋国力量;②存郑可作为秦国东方补给站;③晋国曾有背信历史;④晋国贪得无厌必将威胁秦国。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邻之厚,君之薄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对偶句式揭示地缘政治中的"零和博弈"关系,语言精炼如格言,深刻指出国家间实力此消彼长的本质规律。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烛之武退秦师》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劝说艺术。
答案:烛之武侧重利益分析与战略预判,邹忌善用生活类比引发反思。前者体现政治博弈的理性计算,后者展现循循善诱的启发艺术。
五、拓展运用
题目:文中"东道主"的智慧对现代国际关系有何启示?
答案示例:说明外交中要善于寻找共同利益点,将潜在对手转化为合作伙伴,化危机为机遇的思维方式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