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李清照原文:宋代女词人的孤寂绝唱
李清照《声声慢》以叠字开篇,通过秋景抒写国破家亡后的凄楚心境,是宋词婉约派的典范之作。本文将呈现完整原文、逐句翻译、创作背景及多维度解析。
原文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茫然寻找又失魂落魄,四周冷寂空虚,悲凉哀戚层层叠叠。
天气忽暖忽冷的初秋时节,最难调养休息。
饮下几杯淡酒,怎能抵挡傍晚的急风?
大雁飞过正令人伤感,细看竟是旧日相识的北来鸿雁。
菊花凋零堆积满地,残败憔悴,如今还有谁去采摘?
独自守在窗前,怎样才能熬到天黑?
梧桐树上又添细雨,黄昏时分雨声滴滴答答。
这般情景,一个"愁"字如何能说尽!
注释
【寻寻觅觅】动作描写,表现失落彷徨的精神状态。
【戚戚(qī)】忧愁状,叠字增强音韵感染力。
【将息】唐宋口语,调养休息之意。
【旧时相识】暗指北归鸿雁,寄托故国之思。
【怎生】宋代口语,意为"怎么"。
【次第】情形、光景,体现时间流动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晚年南渡之后。1127年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丈夫赵明诚病逝,词人携带文物辗转江南。国破家亡的双重打击下,这首词通过秋日黄昏意象,凝结了漂泊者的孤寂与遗民的哀痛。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从白日的寻觅到黄昏独坐,最后以"愁"字总括,形成情感递进。
2. 语言艺术:开创性运用七叠字,舌齿音交叠形成哽咽效果;"点点滴滴"等象声词强化听觉意象。
3. 情感表达:表层写个人愁绪,深层蕴含时代苦难。雁、菊、梧桐等意象均具双重象征意义。
4. 历史价值:将闺阁之愁扩展为时代哀歌,标志婉约词的思想深度突破。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开篇十四叠字如冰珠落玉盘,创造中国文学史空前绝后的抒情范式。李清照将汉语双声叠韵的表现力推向极致,齿音字"寻寻觅觅"模拟翻检动作,齐齿呼"凄凄惨惨戚戚"传递内心颤栗。这种语音造型艺术,比西方意识流文学早诞生七百年。
范文二
词中的"雁"意象值得深究。北雁南飞本属自然现象,但"旧时相识"四字揭开记忆伤痕。这些鸿雁或许曾经过青州故宅,如今词人却已成江南流寓者。动物尚能年复一年回归旧巢,人却永失精神故乡。这种"物是人非"的对照,构成宋遗民文学的核心母题。
关于《声声慢》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戚(qī)戚、将息、次第、怎生
2. 文学常识: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有《漱玉词》传世
3. 艺术特色:叠字运用、情景交融、口语入词
4. 意象体系:雁(乡愁)、黄花(迟暮)、梧桐(孤寂)、细雨(愁绪)
5. 情感主旨:个人愁绪与家国兴亡的双重悲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最难将息:__________
(2)这次第:__________
答案:
(1)调养休息
(2)这般情景
二、主旨理解
题目:"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如何表现愁绪?
答案:通过视觉(黄昏)、听觉(雨声)、触觉(寒意)的多感官描写,将无形愁绪具象化。叠词使用既摹写雨声,又暗示愁绪的绵延不断。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清照《声声慢》与李煜《虞美人》的愁绪表达差异
答案:李煜抒写帝王失去江山之痛,视野宏大;李清照融合家国之感与个人遭遇,更具生活细节。两者都善用意象,但李煜多直抒胸臆,李清照更重含蓄层递。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声声慢》创作背景,谈谈对"国家不幸诗家幸"的理解
答案示例:靖康之变催生了李清照后期的深沉之作。个人苦难经历与时代剧变碰撞,使词作突破闺阁题材,获得历史厚重感。但艺术的升华不能抵消现实的苦难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