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诸葛亮原文及深度解析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训,以简练语言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道理,被誉为古代家训典范。本文完整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精髓与艺术价值。
原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恬淡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需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飞逝,意志随岁月消磨。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无用,
只能悲哀地守着破旧屋舍,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注释
夫君子之行:夫(fú),发语词。君子指品德高尚者。
静以修身:静,内心澄静。修身,修养身心。
淡泊:恬淡寡欲。语出《淮南子》"非澹薄无以明德"。
慢:放纵懈怠。,过度;慢,怠惰。
险躁:偏激浮躁。险,偏激;躁,急躁。
枯落:比喻人如草木凋零,指年老无成。
创作背景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北伐前夕作此文。时年诸葛瞻八岁,诸葛亮深感责任重大,以家训形式传授毕生心得。文中"险躁"之诫或暗指对魏延等将领性格缺陷的忧虑。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静""俭"核心,再分述学习与品性要求,最后警示后果。
2. 修辞艺术:连续使用"非...无以..."双重否定句式,增强说理力度。"枯落"比喻新颖警策。
3. 思想内涵:融合儒家修身观与道家静心说,体现诸葛亮"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
4. 情感表达:结尾"悲守穷庐"六字,将严父之忧与丞相之虑熔于一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诫子书》最动人处在于其矛盾张力。诸葛亮一面以"淡泊明志"的隐士情怀教导儿子,一面又以"接世"的入世精神相期许。这种矛盾恰是诸葛亮自身的写照——躬耕南阳时吟诵《梁父吟》,辅佐刘备后六出祁山。文中"静"与"躁"的辩证,实为作者一生挣扎的精神投射。结尾的危机感,与其说是对儿子的警告,不如说是对自己北伐前景的隐忧。
范文二
这篇86字的短文创造了三个不朽命题:"静以修身"奠定宋明理学心性论基础;"淡泊明志"成为后世文人精神坐标;"宁静致远"演化为通用格言。其语言如金屑铺地,字字可拾:"慢""险躁"二词,精准刻画两类人格缺陷;"年与时驰"四句,用草木荣枯喻人生成败,比屈原"老冉冉其将至"更具画面感。诸葛亮将兵法中的"势"转化为教育中的"诫",显示出战略家的思维惯性。
考试重点整理
关键字词:澹泊(dàn bó)、慢(yín màn)、险躁(xiǎn zào)、枯落(kū luò)
文学常识:家训文体起源、三国散文特点、诸葛亮《出师表》与《诫子书》比较
名句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体现的儒道交融思想
意象分析:"枯落"的双重象征(自然规律与人生价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静以修身: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
答案:
(1)修养身心
(2)明确志向
解析:"修身"出自《大学》,"明志"需联系后文"致远"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概括《诫子书》提出的两个核心修养方法。
答案:以宁静修养身心,以节俭培养品德。
解析:需抓住首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关键词。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诫子书》与颜之推《颜氏家训》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案:同:都重视品德培养;异:诸葛亮强调心性修养,颜之推侧重实用技能。
解析:需结合南北朝与三国不同的时代背景分析。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的语言特点。
答案:运用对偶和拟人,"驰""去"赋予时间动态感,突出光阴流逝的紧迫。
解析:可从修辞与动词使用两个角度切入。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代教育,谈谈"非学无以广才"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在知识爆炸时代,系统学习仍是提升能力的根本途径,但需避免功利性学习。
解析:应辩证分析传统学习观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