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经典寓言,通过愚公一家世代挖山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本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哲学内涵与艺术价值。
原文
《愚公移山》
列御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
它们原本位于冀州南部,河阳北部。
北山有位叫愚公的老人,年近九十,面对大山居住。
苦于山区阻塞,进出绕远,便召集家人商议:
"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阻,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家人纷纷赞同...
注释
仞:古代长度单位,约合八尺
惩:苦于
迂:绕远
杂然:纷纷的样子
指通:直通
汉阴:汉水南岸(山北水南为阴)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列御寇所作,反映农耕文明对自然改造的渴望。当时诸侯割据,民众渴望突破地理限制,寓言中蕴含着对意志力的礼赞。
作品解析
1. 结构:采用"困境-行动-结果"三阶段叙事,符合寓言典型模式
2. 语言:多用短句,如"方七百里,高万仞",具象化表现山势
3. 思想:揭示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强调集体力量
4. 艺术:通过夸张手法(九十岁老人移山)强化主题表现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寓言通过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构成核心冲突。智叟以"残年余力"嘲笑愚公,代表现实主义的功利判断;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的回应,则体现超越个体生命局限的远见。这种对比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在看似荒诞的情节中埋藏深刻的生命哲学。
范文二
神话结局的设定极具东方智慧。天帝被愚公精神感动,派神背走二山,既保持寓言的教育功能,又暗合"天人感应"的传统观念。这种处理避免了单纯说教,用超现实元素强化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德训诫,体现中国寓言的独特审美。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言实词:惩(苦于)、迂(绕远)、匮(尽)
2. 特殊句式:"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3. 文学常识:列子属道家著作,与《庄子》并称
4. 核心意象:高山象征困难,子孙代表传承
5. 思想主旨:持之以恒的实践哲学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惩山北之塞:__________
(2)始龀:__________
答案:
(1)苦于
(2)儿童换牙(约七八岁)
二、主旨理解
题目:智叟与愚公的辩论反映了什么思想冲突?
答案:反映短期功利主义与长期奋斗精神的冲突,智叟代表现实考量,愚公体现理想信念。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表达效果
答案:用顶针修辞强调传承的无限性,将个人行为升华为家族使命,增强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