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韩愈原文翻译注释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寓言性杂文,借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批判了当时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深入解析这一经典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
原文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伯乐却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按普通马喂养。
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因吃不饱而力气不足,才能无法显现。
想要和普通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赶它不按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让它吃饱,马嘶鸣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
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好马!”
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的不认识好马啊!
注释
伯乐:传说中善于相马的人,此处喻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
祗(zhǐ)辱:只是受辱。“祗”通“只”。
骈(pián)死:并列而死,指与普通马一同死去。
槽枥(cáo lì):马槽和马厩,指养马的地方。
一石(dàn):古代容量单位,约合现在的60公斤。
外见(xiàn):表现出来。“见”通“现”。
策之不以其道:驱赶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马鞭,此处作动词用。
创作背景
韩愈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时期,社会动荡,官场腐败。他本人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深感人才被埋没的痛苦。《马说》正是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悲剧,表达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的愤懑。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全文采用递进式论证,先提出“伯乐与千里马”的依存关系,再通过三层对比(待遇对比、能力对比、结果对比)深化主题。
2. 语言艺术:善用反问句增强气势,“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等句情感激烈。结尾“呜呼”的感叹,将批判推向高潮。
3. 思想内涵:表面写马,实则写人。揭示了人才需要被发现、被重用的普遍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哲理意义。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马说》最震撼处在于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韩愈以“执策者”的愚妄形象,直指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的痼疾。“天下无马”的宣言与“真不知马”的结论形成尖锐反讽,这种“否定之否定”的结构,使文章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更深刻的是,作者将个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升华为对人才制度的理性思考,展现出知识分子“哀而不伤”的精神境界。
范文二
文章的艺术张力体现在多重对比中:千里马的“才美”与“不外见”的对比,食马者的“不知”与马的“不能”的对比,最终都归结于“无马”表象与“不知”本质的对比。韩愈特别擅长通过具体物象展开抽象思辨,文中“策之”“食之”“鸣之”三个排比句,如同三个特写镜头,将人才被摧残的过程具象化。这种以具象承载哲理的写法,成为后世论说文的典范。
关于《马说》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祗(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石(dàn)、见(xiàn)
文学常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学地位;《马说》属于“杂说”文体
意象分析:千里马(怀才不遇者)、伯乐(识才者)、执策者(昏庸统治者)
哲理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揭示人才与机遇的关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
(2)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_
答案:
(1)只是受辱
(2)并列而死
二、主旨理解
题目:文章结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答案:通过反问强调不是没有人才,而是当权者不能识别人才,点明全文批判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主旨。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的修辞效果。
答案:使用排比句式列举人才被摧残的具体表现,“策之”“食之”的动词连用形成强烈节奏感,凸显统治者对待人才的荒谬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