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老子原文全集
引导语:《道德经》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核心著作,以五千言阐述宇宙规律与处世智慧,涵盖哲学、政治、修身等多重维度。本文精选第一章,解析其核心概念“道”与“名”的辩证关系,并提供逐句翻译、注释及深度鉴赏。
原文
《道德经·第一章》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用语言表述的“道”,并非永恒不变的道;
能够被命名的“名”,也不是恒久的名。
无名状态,是天地生成的根源;
有名状态,是孕育万物的母体。
因此常保持无欲之心,方能体察道的奥妙;
常怀有欲之念,则可观察道的边界。
无与有同源却名称不同,
都可称为“玄”。
玄奥中的更深玄奥,是一切奥妙的门户。
注释
【道可道】第一个“道”指宇宙本体,第二个“道”指言说。“非常道”强调本体的超越性。
【徼(jiào)】边界,指现象世界的具体呈现。
【玄】幽深难测,体现道家对不可知论的倾向。
【众妙之门】以“门”喻认知通道,暗示有限语言与无限本体的矛盾。
创作背景
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老子任守藏室史,目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其思想源于对上古《归藏》易学的改造,将“道”升华为哲学本体,反对儒家的伦理中心主义。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否定式定义法,通过“非……常……”句式破除语言局限。
2. 语言艺术:大量使用顶针修辞(如“玄之又玄”),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
3. 思想内核:提出“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为后世“贵无”思想奠基。
4. 辩证思维:以“同出异名”统合有/无二元对立,体现道家整体观。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开篇十二字如金石坠地,直指语言与真理的永恒悖论。老子刻意用“可道”之道否定自身,这种自我消解的表达方式,恰是“道”不可言说的最佳证明。当他说“名可名,非常名”时,已悄然将读者引向语言之外的沉思领域。这种否定性言说,比柏拉图的“理念论”更早触及了本体论困境。
范文二
“玄之又玄”的递进式表述,构建出层层深入的认知图景。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并非主张不可知论,而是强调通过“无欲”“有欲”的双重观照接近真理。这种辩证认知模式,与现象学“悬置判断”有异曲同工之妙。末尾“众妙之门”的比喻,暗含对认知主体能动性的肯定,与后世庄子“坐忘”形成微妙呼应。
关于《道德经》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徼(jiào)、玄(xuán)、妙(miào)
文学常识:中国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国际译本数量仅次于《圣经》
知识要点:道器之辨、有无相生、柔弱胜刚强
意象意境:“谷神”“婴儿”“水”等隐喻体系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非常道:__________
(2)观其徼:__________
答案:
(1)非永恒不变的道
(2)观察其显现的边界
二、主旨理解
题目:“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体现了怎样的哲学观?
答案:揭示宇宙生成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强调“无”比“有”更具本源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道德经》与《论语》开篇立意有何根本差异?
答案:《道德经》从宇宙本体切入,《论语》从人伦日用出发,体现道儒两家不同的思维路径。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道可道,非常道”理解现代科学理论的局限性?
答案示例:科学模型是对现实的近似描述,如同“可道”之道,需警惕将理论绝对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