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原文及详细翻译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言辞恳切,既表达了忠君报国之心,又暗含对君主的规劝。
原文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刻。
然而侍卫大臣在朝廷内毫不懈怠,忠诚将士在外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的厚待,想要报答给陛下。
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发扬先帝遗德,振奋志士精神,不该妄自菲薄,说话失当,堵塞忠言进谏之路。
注释
崩殂: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
疲弊:困乏衰弱。
开张圣听:扩大听闻,指广开言路。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创作背景
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临行前写下此表。当时蜀汉国力衰弱,后主刘禅昏庸,诸葛亮既担忧国事,又不得不尽忠辅佐。
作品解析
1. 结构严谨:先分析形势,再提出建议,最后表明心迹。
2. 语言恳切:既不失臣子本分,又饱含长者教诲。
3. 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忧国忧民之情。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出师表》最动人处在于其矛盾情感的完美呈现。作为臣子,诸葛亮必须恪守本分;作为托孤重臣,他又要肩负教导之责。文中"诚宜"与"不宜"的反复对比,展现了一位老臣的苦心孤诣。这种既忠且忧的复杂情感,使全文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范文二
从文学角度看,《出师表》体现了古代奏章的典范写法。开篇以严峻形势切入,继而转入劝谏,最后以情动人。全文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既有政治家的远见,又具文学家的才情。特别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结语,已成为千古名句。
关于《出师表》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崩殂、疲弊、开张圣听、妄自菲薄
2. 文学常识:奏章文体,三国历史背景
3. 名句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含义
4. 写作特色:说理与抒情相结合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崩殂:__________
(2)恢弘:__________
答案:
(1)帝王去世
(2)发扬光大
二、主旨理解
问:《出师表》表达了诸葛亮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忠君报国、忧国忧民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先帝的追念,又有对后主的规劝。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作用。
答:开篇点明严峻形势,为后文劝谏作铺垫,增强说服力。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鞠躬尽瘁"的现实意义?
答:体现尽职尽责的工作态度,启示人们要全身心投入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