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郦道元原文解析与鉴赏
本文解析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三峡》名篇,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展现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与作者笔下的自然哲思。
三峡
北魏·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长江三峡七百里的水路间,两岸山峰相连,几乎没有中断之处。
层叠的峭壁遮蔽天空,若非正午或子夜,看不见日月。
夏季江水漫过山陵,上下航路断绝。
遇朝廷紧急文书,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纵使乘快马驾疾风也不及这般迅速。
春冬季节,雪白的急流与碧绿的深潭回旋,倒映着山影。
陡峭山峰多生奇形柏树,悬泉瀑布飞泻冲刷。
水清树荣山峻草茂,趣味无穷。
注释
【略无阙处】阙:通"缺",中断。写山势连绵的压迫感。
【隐天蔽日】"隐""蔽"二字强化空间封闭性,为后文"不见曦月"铺垫。
【夏水襄陵】襄:漫上。用《尚书·尧典》典故,暗含自然伟力与人类活动的对比。
【素湍绿潭】色彩对举,"素"写动态激流,"绿"状静态深潭,形成视觉张力。
【清荣峻茂】四字并列,凝练概括四季生态,体现骈文语言特色。
创作背景
郦道元任北魏御史中尉期间考察长江水系,其《水经注》完成于公元515-524年。时值南北朝对峙,作者通过地理书写寄托对国家统一的隐微期待。选段融合实地考察与《宜都记》等文献,开创山水散文新境界。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按季节时序展开,夏景突出险峻,冬春展现秀美,形成刚柔相济的审美节奏。
2. 语言艺术:善用短句与四字短语,"重岩叠嶂""素湍绿潭"等组合构成视觉画卷。
3. 思想内涵:通过自然景观的差异性,揭示宇宙运行的规律性,体现六朝玄学"自然之道"思想。
4. 历史价值:现存最早系统记录三峡地貌的文献,为后世《入蜀记》《徐霞客游记》提供范本。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具有强烈的空间雕塑感。"隐天蔽日"的垂直压迫与"千二百里"的水平延展构成三维立体空间。当"乘奔御风"的迅疾与"悬泉瀑布"的凝滞并置时,时间的相对性被具象化。这种时空交织的写法,比谢灵运"春晚绿野秀"的平面描写更富哲学深度。
范文二
"清荣峻茂"四字堪称文眼。清者水之德,荣者木之性,峻者山之骨,茂者草之态。作者将自然人格化的同时,暗含《周易》"观物取象"的思维。后世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意境,正脱胎于此种物我交融的笔法。
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阙(quē)处、巘(yǎn)、飞漱(shù)、曦(xī)月
2. 文学常识:郦道元与《水经注》的注疏体例、南北朝地志文学的发展脉络
3. 艺术手法:时空对比、感官通感、骈散结合句式
4. 意象系统:急流(时间意象)、绝巘(空间意象)、怪柏(生命意象)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略无阙处:__________
(2)飞漱其间:__________
答案:
(1)完全没有中断
(2)冲刷
二、主旨理解
问:"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表现怎样的自然特征?
答:突出峡谷幽深狭窄的地貌特点,通过限定日月可见的特定时刻,侧面烘托山势之高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郦道元与李白《早发白帝城》描写三峡的视角差异
答:郦道元采用地理学家全景视角,注重客观记录;李白以诗人主观视角,突出"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个体体验。前者重空间实感,后者重时间速度。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清荣峻茂"对现代生态文学的启示?
答:四字凝练展现生态系统多样性,提示当代写作应超越"青山绿水"的简单表述,深入观察自然各要素的有机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