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原文翻译注释
本文解析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涵盖原文、白话译文、字词注释、创作背景及艺术鉴赏,帮助读者理解屈原的悲剧人生与楚辞的文学价值。
原文
屈原列传(节选)
作者: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译文
屈原,名叫平,是楚国王族的同姓。
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广博记忆力强,通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与楚王谋划国事,发布政令;
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应酬诸侯。
楚王十分信任他。
注释
同姓:楚国王室三大姓(屈、景、昭)之一。
左徒:楚国官职,地位仅次于令尹,主管外交与内政。
博闻强志(zhì):见闻广博,记忆力强。"志"通"记"。
娴于辞令:擅长外交语言。娴(xián),熟练。
接遇:接待应对,体现屈原的外交才能。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次为屈原立传,约写于公元前104-前91年间。当时汉武帝推行文化专制,司马迁因李陵事件受宫刑,借屈原遭遇抒发自身郁愤。楚怀王时期(前328-前299),楚国由盛转衰,屈原主张联齐抗秦遭贵族排挤。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传-评-赞"体例,先叙生平,后录《怀沙》,末加"太史公曰"。
2. 语言艺术:善用对偶句式,"入则""出则"凸显屈原内外才能。
3. 思想内涵:通过政治悲剧揭示忠奸对立,开创中国文人"信而见疑"的书写传统。
4. 史传笔法:客观叙述中暗含褒贬,如"王甚任之"四字埋下被谗伏笔。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形象具有三重维度:作为政治家的治国才能,作为文人的创作才华,作为殉道者的精神高度。"明于治乱"四字概括其政治洞察力,"娴于辞令"预示《离骚》的语言成就。传记特别强调"楚之同姓"的身份,暗示其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更是宗法社会血缘伦理的必然结果。
范文二
《屈原列传》的叙事暗含双重对比:屈原"正道直行"与谗人"谄谀蔽明"的品行对比,楚王"甚任"到"怒而疏"的态度对比。司马迁用"蝉蜕于浊秽"的比喻,将屈原精神升华至"与日月争光"的哲学高度。这种将历史人物神圣化的写法,直接影响后世对屈原的接受史。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1. 娴(xián):熟练
2. 强志(zhì):记忆力强
3. 接遇:接待应对
文学常识:
1. 楚辞体特征:兮字句、香草意象
2. 《史记》体例: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意象分析:
1. "蝉蜕"象征精神超脱
2. "日月争光"体现人格崇高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加点词:
(1)博闻强志:__________
(2)娴于辞令:__________
答案:
(1)记忆力强
(2)擅长外交语言
二、主旨理解
题目:"其志洁,其行廉"体现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答案:坚持高洁志向与清廉品行,不同流合污。解析:用互文手法概括屈原的精神内核。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屈原列传》与《项羽本纪》的悲剧色彩差异。
答案:屈原是知识分子理想破灭的悲剧,项羽是英雄末路的悲剧。前者重在精神抗争,后者重在命运无常。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修辞效果。
答案:通过对比与对偶,突出屈原的孤独清醒。解析:"混浊-清""醉-醒"构成双重对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