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洛神赋曹植原文

洛神赋曹植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3:37

洛神赋曹植原文

《洛神赋》是三国时期曹植的辞赋名篇,以浪漫笔法描绘人神之恋,展现了作者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矛盾。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文学价值与情感内核。

原文

洛神赋

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

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译文

黄初三年,我赴京都朝觐后,归途渡过洛水。

古人传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

有感于宋玉《神女赋》的典故,于是写下这篇赋。

其内容如下:

我从京都启程,返回东方封地。

翻越伊阙山,穿过轘辕关,经过通谷,登上景山。

夕阳西斜时,车马已疲惫不堪。

于是停下车驾在香草地,喂马于灵芝田,漫步阳林,纵目眺望洛水。

此时精神恍惚,思绪飘散。

低头未察异样,抬头却见奇观。

一位绝代佳人,正立于山岩之畔。

注释

宓妃(fú fēi):传说中伏羲氏之女,溺洛水而死,遂为洛神。

税驾(tuō jià):解马停车。"税"通"脱"。

流眄(miǎn):目光流转观望。

艺术表现:"精移神骇"四字以反常的精神状态暗示神迹降临,为下文神女出场作铺垫。

情感表达:开篇的旅途劳顿与突然的精神震颤形成反差,暗喻现实困顿与理想憧憬的冲突。

创作背景

公元222年,曹植在兄长曹丕称帝后备受猜忌。此次朝觐后返回封地途中,政治失意与《神女赋》的文学传统共同催生此作。有学者认为"洛神"暗指被曹丕夺去的甄氏,但更可能是作者理想人格的投射。

作品解析

1. 结构创新:突破传统赋体"述行-状物-议论"模式,以戏剧性邂逅展开叙事。

2. 语言特色:骈散结合,动词"背""越""经""陵"四字连用展现空间位移的急促感。

3. 思想内涵:通过人神恋爱悲剧,表达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与现实的桎梏。

4. 艺术成就:开创"感甄说"文学母题,对后世《红楼梦》等作品影响深远。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洛神赋》的时空转换堪称绝妙。开篇"黄初三年"的明确纪年将读者拉入现实政治时空,而"精移神骇"的瞬间又撕裂现实帷幕。这种时空跳跃不仅构成叙事张力,更暗示着曹植在严酷政治环境下对精神彼岸的渴望。赋中洛神"翩若惊鸿"的意象群,实则是作者用文字构建的避难所。

范文二

赋中"日既西倾"的落日意象值得玩味。这既是实写旅途时间,又暗喻曹植政治生命的黄昏。与此相对,洛神出场时的"皎若太阳升朝霞"形成强烈光暗对比。这种光影修辞非单纯写景,而是将人生际遇的明暗跌宕转化为视觉语言,体现出建安文学"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

关于《洛神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宓妃(fú fēi)、税驾(tuō jià)、流眄(miǎn)、容与(徘徊)

文学常识:建安文学代表作品,辞赋由汉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的标志

艺术手法:比喻连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虚实相生手法

核心意象:洛水(理想彼岸)、落日(现实困境)、惊鸿(自由象征)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税驾乎蘅皋:__________

(2)流眄乎洛川:__________

答案:

(1)停车休息

(2)目光流转观望

二、主旨理解

题目:作者描写洛神"体迅飞凫,飘忽若神"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通过动态描写突出洛神不可把握的神性特征,反衬凡人追求理想时的无力感,暗示人神殊途的悲剧根源。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洛神赋》与屈原《九歌·山鬼》中的女神形象差异。

答案:《山鬼》的女神更具野性自然之美,体现楚地巫文化传统;洛神则被赋予更多贵族气质,反映建安文人理想化的人格追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