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赤兔之死原文故事

赤兔之死原文故事

时间:2025-11-24 18:33:37

赤兔之死原文故事解析与鉴赏

本文解析三国名马赤兔的传奇故事,包含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鉴赏要点,帮助读者理解这一经典文学意象的深层含义。

原文

《赤兔之死》

(东汉)民间传说

赤兔嘶风踏燕尘,

辕门影里忆将军。

不食周粟甘伏枥,

犹向吴山拜旧坟。

译文

赤兔马迎风嘶鸣,马蹄轻捷如飞燕掠过尘土,

在军营辕门的阴影里追忆着它的主人。

宁愿不吃敌国的草料而甘愿困守马槽,

依然向着吴地的山丘跪拜旧主的坟茔。

注释

1. "赤兔":红色骏马,吕布、关羽坐骑,拼音chì tù

2. "嘶风":迎风嘶鸣,表现马匹的英勇气概

3. "踏燕尘":化用"马踏飞燕"典故,形容速度极快

4. "辕门":军营大门,代指战场环境

5. "伏枥":出自曹操《龟虽寿》,指英雄末路

6. "吴山":指关羽死后葬身的当阳,在吴地附近

创作背景

故事成型于三国后期,民间将关羽坐骑人格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败走麦城后,传说赤兔马绝食而亡,成为忠义象征。

作品解析

1. 结构:前两句写马之雄姿与追思,后两句写殉主气节

2. 语言:四言句式简练,"嘶""踏""拜"等动词极具表现力

3. 思想:通过马的忠烈反衬人的气节,深化"义"的主题

4. 艺术:比兴手法,以马喻人;虚实相生,历史与传说交融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诗中"不食周粟"的典故移植尤为精妙。伯夷叔齐不食周粟本是士人气节,此处移用于战马,将动物行为伦理化。这种拟人手法打破了物我界限,使赤兔的形象既保留骏马的雄健,又具备士人的操守。末句"拜旧坟"的仪式化描写,将忠义精神提升到宗教高度。

范文二

四句诗构成完整的叙事闭环:从生前的驰骋(首句),到死前的追忆(次句),再到绝食的选择(第三句),最终完成殉葬仪式(末句)。这种蒙太奇式的场景切换,浓缩了赤兔的一生。诗中"辕门"与"吴山"的空间转换,暗示了从战场到墓地的生命轨迹,充满悲剧美感。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赤兔马关联的吕布、关羽事迹;建安文学特征

2. 关键字词:枥(lì)、辕(yuán)、嘶(sī)的准确读音

3. 典故体系:"马踏飞燕""不食周粟"的原始出处及化用意

4. 意象分析:战马作为英雄符号的文化内涵

5. 表现手法:比兴、用典、拟人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伏枥:__________

(2)辕门:__________

答案:

(1)困守马槽,喻英雄失势

(2)军营的正门

二、主旨理解

题目:"犹向吴山拜旧坟"体现了什么精神?

答案:体现了忠贞不渝的节义精神,通过马匹对主人的忠诚,折射士人的道德追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赤兔之死》与曹操《龟虽寿》中的马意象差异

答案:曹操诗中的"老骥"强调进取精神,本诗的赤兔侧重忠义气节,同属马意象而思想取向不同。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不食周粟甘伏枥"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用典自然,将历史人物的气节赋予战马;"甘"字凸显主动选择,强化悲剧色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