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佛经原文
引导语:《金刚经》是大乘佛教经典,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阐述般若智慧的空性思想,强调破除执着、离相无住的修行境界。以下呈现核心章节原文、白话译文及深度解析。
原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文
我曾听佛这样说:当时佛陀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弟子在一起。
午时佛陀披上袈裟手持钵盂,进入舍卫城乞食。
在城中依次乞食后返回住处,用膳完毕,整理衣钵,洗净双足,铺好坐垫开始说法。
注释
【如是我闻】佛经开篇固定句式,表明经文为阿难亲闻佛陀所述。
【祇树给孤独园】祇陀太子的树林与给孤独长者共建的精舍,佛陀重要说法场所。
【次第乞】平等行乞不分贫富,体现佛教平等观。
【敷座而坐】看似平常动作暗含说法前的庄严仪式感。
创作背景
约公元前1世纪成书,属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当时佛教内部对"空观"理解产生分歧,该经以对话体阐明"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核心思想,破除对佛法形式的执着。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佛问-须菩提答-佛印证"的循环模式,共32品层层递进。
2. 语言艺术:善用"A即非A,是名A"的三段论句式,打破概念固化。
3. 思想精髓:提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主张不执着于相亦不执着于空。
4. 宗教价值:确立大乘菩萨道"度众生而无所度"的修行准则。
鉴赏范文
范文一
《金刚经》开篇的日常叙事暗藏玄机。佛陀着衣持钵的平凡举动,实为示现"平常心是道"的深意。乞食后"洗足敷座"的细节,将神圣性融入生活仪轨,体现佛法不离世间觉的特质。这种以俗显真、寓高于平的表达方式,成为后世禅宗"运水搬柴皆是佛法"的思想源头。
范文二
经中"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著名偈语,通过时间维度的三重否定,构建出动态的"空观"体系。不同于小乘佛教的消极避世,这种空性智慧强调在缘起法中把握真实,为菩萨道的积极入世提供理论依据,展现大乘佛教特有的辩证思维。
关于《金刚经》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鸠摩罗什译本为最通行版本,与玄奘译本形成"新旧译"对照
2. 核心概念:"般若"读作bō rě,意为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波罗蜜"意为到彼岸
3. 名句默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
4. 思想关联:与《心经》共同构成般若经系核心,影响禅宗公案语言风格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佛经术语:
(1)般若:__________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__________
答案:
(1)超越分别的智慧(音bō rě)
(2)无上正等正觉(佛的觉悟境界)
二、主旨理解
题目:"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体现什么修行观?
答案:主张修行者既要发起度众生的菩提心,又要超越对度化行为的执着,体现"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金刚经》与《心经》在阐述"空观"时角度有何不同?
答案:《金刚经》通过对话体破执显空,《心经》以浓缩偈颂直陈空性;前者重过程后者重结论,共同构成般若思想完整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