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伤寒论医书原文

伤寒论医书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伤寒论医书原文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中医经典,系统论述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本文将呈现核心条文的白话解读、创作背景及学术价值分析。

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节选

汉·张仲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译文

太阳经发病时,脉象浮浅,头部和颈项僵硬疼痛且怕冷。

太阳病出现发热出汗、怕风且脉象弛缓的,称为中风证。

太阳病无论是否发热,必定怕冷,身体疼痛伴随呕吐,寸关尺三部脉皆紧绷的,称为伤寒证。

注释

脉浮:脉象轻取即得,主表证。

头项强(jiāng)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的典型症状。

恶(wù)寒:厌恶寒冷,外邪束表特征。

中风:此处指外感风邪,与现代脑卒中概念不同。

脉阴阳俱紧:寸关尺三部脉皆紧张有力,提示寒邪盛。

创作背景

建安年间疫病流行,张仲景家族二百余人病亡过半。其结合《内经》理论,系统总结南阳地区医疗经验,确立六经辨证体系。原书经晋代王叔和整理,现存398条条文。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病-脉-证-治"四步框架,开创中医标准化诊疗模式。

2. 语言特色:条文精炼如律令,如"必恶寒"的确定性表述体现临床实证精神。

3. 辨证思想:通过"中风/伤寒"对比,建立表证虚实辨证纲领。

4. 历史影响:创制桂枝汤、麻黄汤等经方,至今仍是中医教学核心内容。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伤寒论》条文展现出惊人的临床精确性。首条仅用12字就完整勾勒太阳病特征:脉浮定位病位在表,头项强痛指明经络循行,恶寒揭示病理性质。这种高度凝练的表述方式,源于对大量病例的反复验证。值得注意的是,张仲景刻意区分"恶寒"与"恶风",前者属寒邪束表需发汗,后者为卫阳不固宜解肌,这种细微差别正是辨证论治的精髓。

范文二

条文中的诊断逻辑至今仍具示范意义。"名为中风""名为伤寒"的命名方式,建立症状群与证型的对应关系。通过脉象缓紧判断邪气性质,结合汗出有无辨别腠理开阖,构建起多维诊断坐标系。清代医家柯韵伯评价这种辨证方法"如老吏断狱",其严密性在于每个症状都是必要非充分条件,必须"脉证合参"才能确诊,这种系统思维远超同期希腊医学的体液学说。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概念: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合病并病

2. 必背条文:太阳病提纲、阳明病三承气汤证、少阴病四逆汤证

3. 方剂组成: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4. 诊断要点:但欲寐(少阴病)、口苦咽干(少阳病)、日晡潮热(阳明病)

5. 历史地位:我国首部临床诊疗专著,日本汉方医学基准教材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强痛:__________

(2)恶寒:__________

答案:

(1)僵硬疼痛

(2)厌恶寒冷

解析:需结合经络学说理解,"强"特指太阳经气不利的拘急感。

二、主旨理解

题目:太阳病提纲条文在全书中的作用?

答案:确立外感病辨证总纲,通过脉证组合建立诊断标准,为后续397条条文提供范式。

解析:首条提纲具有"以简驭繁"功能,后文诸多变证均由此衍生。

三、比较鉴赏

题目:《伤寒论》与《温病条辨》辨证体系差异?

答案:前者重六经传变,后者主卫气营血;伤寒侧重寒邪伤阳,温病关注热邪伤阴。

解析:体现中医对外感病认知的深化过程,两者共同构成完整外感病理论。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脉阴阳俱紧"的诊断价值

答案:寸关尺三部脉象同步变化,反映寒邪全面侵袭,既提示病势急重,又表明正气未衰,为使用麻黄汤提供依据。

解析:脉诊在伤寒辨证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句体现"平脉辨证"思想。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太阳病理论指导现代感冒治疗?

答案示例:无汗身痛属伤寒用辛温解表,有汗恶风属中风需调和营卫。现代病毒性感冒多见太阳少阳合病,可柴胡桂枝汤加减。

解析:经典理论需结合现代疾病谱变化灵活应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