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落花生许地山原文

落花生许地山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落花生:许地山的人生哲学与乡土情怀

《落花生》是现代作家许地山最具代表性的散文之一,通过平凡的花生意象,传递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将完整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解析,帮助读者理解其质朴语言下的思想光芒。

原文

《落花生》

作者:许地山

我们屋后有半亩隙地。母亲说:"让它荒芜着怪可惜,既然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姊弟几个都很喜欢,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母亲说:"今晚我们可以过一个收获节,也请你们爹爹来尝尝我们的新花生。"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爹爹也到来,实在很难得。

爹爹说:"你们爱吃花生么?"

我们争着答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姊姊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无论何等人都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它。这就是它的好处。"

爹爹说:"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最可贵。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花生只把果子埋在地里,等到成熟,才容人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接触它才能知道。"

我们都说:"是的。"

爹爹接着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了。"

爹爹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译文

我家屋后有半亩空地。母亲提议种花生,我们姐弟几人从播种到收获全程参与。丰收后全家举办"收获节",父亲借花生特性教导我们:真正可贵的是朴实有用而非外表光鲜。最终我领悟到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注释

1. 隙地:空地。"隙"读xì,指房屋周边的闲置土地

2. 瑟缩:形容花生植株矮小不起眼的样子,暗示其低调朴实的特性

3. "鲜红嫩绿":用色彩对比突出苹果等水果的外表吸引力,反衬花生的内敛

4. "必须接触它才能知道":双关语,既指花生的生长特性,又暗喻识人需要深入了解

创作背景

1922年创作于北京,时值新文化运动后期。许地山将闽南童谣"土里生,土里长"的意象升华为人生哲理。其父许南英是台湾抗日志士,家族经历使其特别推崇务实精神。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叙事-对话-感悟"三段式,以家庭生活场景承载哲学思考

2. 语言艺术:善用对比手法(花生/水果)、儿童视角、口语化表达

3. 思想内核:提出"有用性"作为人生价值标准,反对虚荣浮华

4. 意象运用:落花生成为中华民族"低调务实"文化性格的象征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落花生》的对话艺术堪称现代散文典范。父亲引导式的提问层层递进,从"爱吃花生"到"说出好处",最终引出核心教诲。这种苏格拉底式的启发教育,通过儿童天真的应答自然呈现哲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瑟缩"这个动词的运用,既准确描述花生植株形态,又暗含对谦逊品格的赞美。全文没有说教感,却在生活场景中完成价值传递。

范文二

许地山将农耕经验转化为人生智慧的手法值得玩味。文中花生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象征着人格养成的完整周期。"必须接触它才能知道"的认知方式,既符合农事经验,又暗合儒家"观其行而知其人"的识人智慧。这种把劳动经验哲学化的写作策略,比单纯说理更具说服力。文中父亲形象融合了传统耕读传家的理想,体现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的乡土情怀。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许地山笔名"落华生",文学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兼具作家与宗教学者身份

2. 核心意象:落花生象征中华民族朴实无华、注重实用价值的文化性格

3. 艺术手法:对比修辞(花生/水果)、对话推进结构、借物喻人

4. 思想主旨:倡导做"有用的人"的价值观,反映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思潮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隙地:__________

(2)瑟缩:__________

答案:

(1)房屋周边的闲置土地

(2)形容植物矮小不起眼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不炫耀外表,默默结出有用果实的特点最可贵。

三、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必须接触它才能知道"这句话的双重含义。

答案:表面指判断花生是否结果需要挖开泥土,深层指识人需要深入观察其内在品质。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人要做有用的人"这句话的当代意义。

答案示例:在注重外表的社会环境中,更应强调实际能力与贡献,如科研工作者默默耕耘、教师潜心育人等都体现"有用性"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