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归园田居陶渊明原文

归园田居陶渊明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归园田居:陶渊明的精神家园与田园诗典范

《归园田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弃官归隐后的代表作,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官场束缚的疏离。本文将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及多维解析,揭示诗中质朴语言下的深刻哲思。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白话译文

年少时就不曾迎合世俗,天性热爱山川自然。

错误地陷入官场罗网,虚度了十三年光阴。

笼中鸟眷恋旧日山林,池中鱼思念从前深潭。

如今在南野开垦荒地,坚守愚拙回归田园。

宅院周围十余亩地,茅草房屋八九间。

榆柳树荫遮蔽后檐,桃李果树排列堂前。

远处村落朦胧可见,炊烟袅袅轻柔飘散。

深巷传来犬吠声声,桑树顶上鸡鸣阵阵。

门庭没有尘俗琐事,空寂屋内闲适安然。

长久困在世俗牢笼,终于重返自然本真。

注释精析

【适俗韵】适应世俗的气质。韵:气质风度。

【尘网】比喻官场束缚。陶渊明将仕途比作捕鸟的罗网。

【三十年】当为"十三年"之误,陶渊明29岁出仕,41岁归隐。

【守拙】保持质朴本性,与官场"机巧"相对。

【暧暧】光线昏暗貌,描绘远景的朦胧感。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喻指官场生活。

创作背景

公元405年,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八十余日,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时年四十一岁。正值东晋末期政治黑暗时期,门阀制度森严,诗人通过本诗宣告与腐败官场的彻底决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前六句回顾误入仕途的懊悔,中八句铺陈田园实景,末二句点明"返自然"主旨,形成"悔悟-描绘-升华"的三段式结构。

2. 语言艺术:运用"羁鸟""池鱼"等比喻,使抽象情感具象化;"暧暧""依依"等叠词强化画面感。

3. 思想内涵:建立"自然-尘网"的二元对立,揭示人性异化与复归的哲学命题。

4. 审美价值:开创"平淡中见警策"的田园诗风,影响王维等后世诗人。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归园田居》的意象系统构建极具匠心。诗人选取"羁鸟""池鱼"作为自我象征,这两个意象共同指向"束缚与自由"的命题。鸟本应翱翔天际却困于笼中,鱼本当畅游深潭而屈居浅池,这种生命状态的错位,恰似诗人在官场中精神被桎梏的痛苦。更精妙的是,这些动物意象与后文的"狗吠""鸡鸣"形成呼应——当诗人重归田园,所有的生命都回归到本真状态。这种意象的有机组合,构成完整的隐喻系统。

范文二

陶渊明在空间描写中暗藏深意。"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的描写,形成由近及远的空间序列:宅院-树木-村庄-炊烟-声响。这种空间扩展暗示诗人精神视野的打开,与官场中逼仄的生存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虚室有余闲"的描写,"虚室"既是实指空旷的居所,更是隐喻涤除俗念的心灵空间。这种物理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双重描写,体现魏晋玄学"得意忘言"的思维特点。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尘网(官场)、守拙(保持质朴)、暧暧(昏暗貌)、樊笼(牢笼)

2. 文学常识:陶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田园诗派开创者

3. 艺术手法:比喻(羁鸟、池鱼)、白描(方宅十余亩)、对比(自然vs尘网)

4. 思想主旨:批判异化、回归自然、坚守本真

5. 历史影响:奠定中国田园诗传统,影响王维、孟浩然等诗人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守拙:__________

(2)暧暧:__________

答案:

(1)保持质朴本性

(2)光线昏暗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追求?

答:表达诗人挣脱官场束缚、回归自然本真的强烈渴望,体现对自由精神的坚守和对生命本源的追寻。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归园田居》与王维《渭川田家》在田园描写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处在于都运用白描手法展现田园风光;不同处在于陶诗更多主观情感投射,王诗更重客观画面经营。陶诗"羁鸟"等意象具有强烈象征性,王诗"雉雊麦苗秀"等描写更显禅意。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艺术表现力。

答:通过物质空间的"无尘杂"隐喻精神世界的洁净,"余闲"二字既写生活状态,更显心灵自由。语言平淡却含双重意蕴,体现陶诗"质而实绮"的特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