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李白原文解析与鉴赏
李白《行路难》以豪放笔触抒写仕途困顿与理想挣扎,展现盛唐士人的精神困境与超越姿态。本文通过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角度解析,揭示诗中“长风破浪”的深层意蕴。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
金杯中的美酒价值万钱,玉盘里的佳肴珍贵非凡。
我却放下酒杯筷子难以下咽,拔剑环视四周心中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河道,要登太行大雪覆盖山峦。
闲时学姜太公溪边垂钓,又像伊尹梦见乘舟过日边。
行路艰难啊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该走向何方?
终有一日能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横渡浩瀚沧海。
注释
【金樽玉盘】樽(zūn):酒杯。极言宴席奢华,反衬诗人无心享乐。
【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仕途受阻,化用鲍照《舞鹤赋》“冰塞长川,雪满群山”。
【垂钓碧溪】用姜尚渭水垂钓遇周文王典故,暗示等待机遇。
【乘舟梦日】典出伊尹梦见乘舟过日月之旁后受商汤重用,喻理想抱负。
【长风破浪】《宋书》载宗悫少年言“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此处展现李白终极信念。
创作背景
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表面荣宠实则政治理想破灭。离长安时作《行路难》组诗,本诗为第一首,交织愤懑、彷徨与倔强三重情绪。
作品解析
1. 结构跌宕:宴饮—苦闷—困境—遐想—呼号—振起,六层转折如波涛起伏。
2. 意象对冲:“金樽玉盘”与“冰塞雪满”形成物质丰盈与精神困顿的强烈反差。
3. 用典密度:四句连用姜尚、伊尹、宗悫三典,浓缩士人精神史。
4. 句式张力:三言“行路难”重复如哽咽,七言结句突然拓开时空境界。
鉴赏范文
范文一:从茫然到超越的瞬间
诗中“拔剑四顾心茫然”堪称盛唐版的“存在主义危机”。李白将具象动作(拔剑)与抽象心理(茫然)并置,剑指虚空而无物可斩的状态,恰似其政治理想的幻灭。但结尾“长风破浪”并非简单励志,而是以“直挂”的果决姿态,将地理困境(黄河太行)转化为心理意象(沧海),完成从现实受挫到精神飞升的哲学跃迁。
范文二:盛唐语境下的《行路难》
此诗矛盾性在于:它既是个人仕途的哀歌,又是时代精神的强音。当杜甫写下“艰难苦恨繁霜鬓”时,李白却用“会”字坚定未来时态。这种确信源于盛唐特有的历史想象力——即使个人失败,仍相信时代终将成全英雄。诗中“歧路”既是具体选择困境,更是对多元价值的隐喻性思考,比鲍照原作更具哲学深度。
关于《行路难》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字词读音:樽(zūn)、羞(通“馐”xiū)、箸(zhù)、歧(qí)
2. 文学常识:乐府旧题、李白“诗仙”称号、盛唐时期(713-765)
3. 核心意象:冰塞川(仕途阻塞)、云帆(理想载体)、沧海(人生境界)
4. 艺术手法:比兴(前四句)、用典(垂钓/梦日)、呼告(行路难重复)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
(1)直万钱:__________
(2)今安在:__________
答案:
(1)通“值”,价值
(2)如今在哪里(或:出路在何方)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体现的精神特质。
答案:在极度困顿中仍保持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展现盛唐士人昂扬向上的生命姿态和超越现实局限的理想主义精神。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白《行路难》与鲍照同题诗的情感差异。
答案:鲍诗侧重“对案不能食”的孤愤,李诗在愤懑中注入“长风破浪”的豪迈,体现盛唐气象对六朝悲慨的超越。
四、名句赏析
题目: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艺术表现。
答案:用对偶句式呈现双重困境,“冰塞”“雪满”既是自然险阻的写实,又是人生际遇的象征,动词“欲”“将”凸显主动受挫的悲剧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