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国殇屈原原文

国殇屈原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国殇屈原原文

引导语:本文围绕屈原《国殇》展开,系统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揭示战国时期楚国的悲壮历史与诗人的爱国情怀。

原文

《国殇》

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译文

手持吴地锋戈身披犀牛皮甲,战车轮轴交错白刃相接拼杀。

旌旗遮蔽天光敌兵如云压境,箭矢交错坠落将士奋勇争先。

敌军突入我阵冲垮战斗队列,左骖战马倒地右骖又被砍伤。

车轮深陷泥泞四马缰绳缠绕,仍高举玉槌奋力擂响战鼓。

天象昏暗神灵震怒,惨烈厮杀后尸横遍野。

注释

【吴戈】吴地所产利戈,以锋利著称。

【毂(gǔ)】车轮中心插轴部位,车错毂形容激战惨烈。

【躐(liè)】践踏,表现敌军攻势凶猛。

【骖(cān)】古代战车两侧的马匹。

【玉枹(fú)】装饰玉石的鼓槌,象征将领威严。

【怼(duì)】怨恨,此处指天象异常。

创作背景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国迁都陈城。屈原目睹国都沦陷,在流放途中创作此诗,既悼念阵亡将士,亦暗喻楚国命运。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采用楚辞典型"兮"字句式,前六句写惨烈战况,后四句转向悲壮抒情。

2. 语言艺术:连续使用"错""蔽""交""凌""躐"等动词,形成急促节奏感。

3. 思想内涵:通过具体战斗场景的铺陈,升华至对卫国精神的礼赞。

4. 意象运用:"霾轮絷马"的困境与"击鸣鼓"的坚持形成强烈反差。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国殇》最震撼处在于将死亡美学推向极致。屈原不回避"严杀尽兮弃原野"的残酷,却用"援玉枹兮击鸣鼓"的细节塑造精神丰碑。这种描写超越了简单爱国口号,在血与火的交织中,展现楚人"诚既勇兮又以武"的刚烈品格。玉石鼓槌的意象尤为精妙,既是贵族将领的身份象征,更暗喻着永不消陨的精神光芒。

范文二

诗中空间转换极具匠心。由"车错毂"的近景特写,到"旌蔽日"的宏观视角,再到"弃原野"的苍凉空镜,构成完整的视觉叙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天时怼"的突然插入,将人间战事与超自然力量相联系,这种"天人感应"的笔法,既强化悲剧氛围,又暗含对楚国统治者失德的控诉。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毂(gǔ)、骖(cān)、枹(fú)、怼(duì)的读音及释义。

2. 文学常识:楚辞的句式特征与屈原的"香草美人"传统。

3. 艺术手法:动态场景描写、意象叠加、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

4. 思想主旨:个体牺牲与国家命运的深层关联。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躐余行:__________

(2)天时怼:__________

答案:

(1)践踏我军行列

(2)天象显示怨怒

二、主旨理解

题目:"援玉枹兮击鸣鼓"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答案:展现楚军将士绝境中仍坚守战斗的英勇,通过贵重器物与残酷战场的对比,升华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比较鉴赏

题目:《国殇》与《九歌·礼魂》在祭祀对象上有何区别?

答案:《国殇》专祭阵亡将士,充满悲壮色彩;《礼魂》是通用祭歌,侧重祥和氛围。前者写实,后者象征。

四、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严杀尽兮弃原野"的现代启示?

答案:警示战争残酷性,呼唤对生命的敬畏。可用于论述和平发展、英雄纪念等主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