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咏雪古文原文

咏雪古文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9

咏雪古文原文

引导语:本文围绕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咏雪名句展开,解析其语言艺术与哲学内涵,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帮助读者理解魏晋风骨与文学意象。

咏雪

(东晋)谢道韫

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漫天飞舞的白雪像什么?有人比作空中撒盐。但不如比作柳絮随风飘扬更贴切。

注释

【纷纷】形容雪花密集飘落的样子。

【差可拟】勉强可以比拟(差:chā,略微)。

【柳絮因风起】化用《世说新语》典故,体现动态美感与生命意识。

艺术表现:盐喻静态工巧,柳絮喻动态神韵,展现魏晋审美从形似到神似的飞跃。

创作背景

公元4世纪谢氏家族雅集,谢安以"咏雪"为题考较子侄文才。时值玄学盛行,文人崇尚自然意象与哲学思辨。

作品解析

1. 结构:设问起笔,否定递进,最终确立最佳比喻。

2. 语言:口语化问答中暗藏锤炼,"未若"二字体现审美判断。

3. 思想:突破具象描写,展现物我交融的玄学思维。

4. 艺术:盐絮之辩开创诗歌意象批评范式,影响后世咏物诗发展。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谢道韫的比喻革新在于突破物理相似性。盐粒虽形似雪珠,但仅停留在静态观察层面;柳絮之喻则捕捉到雪花飘舞的韵律感与生命感。这种将自然现象人格化的表达,正是魏晋文人"以形写神"美学观的体现。后世苏轼"乱石穿空"等名句,皆承此动态描摹之法。

范文二

短短三句暗含深刻的认知哲学。"何所似"的追问本质是对语言表现力的探索,"差可拟"承认比喻的局限性,"未若"则揭示审美判断的主观性。这种对认知过程的自觉反思,使作品超越普通咏物诗,成为魏晋清谈智慧的文学结晶。

关于《咏雪》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谢道韫属"咏絮才"典故源头,东晋门阀士族代表作家。

2. 关键字词:差(chā)可拟、未若、因(凭借)。

3. 意象对比:盐喻的写实性 vs 柳絮喻的写意性。

4. 意境特征:由形入神、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

5. 历史地位: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比喻批评范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差可拟:__________

(2)因风起:__________

答案:

(1)勉强可以比拟

(2)凭借风力飘舞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未若柳絮因风起"体现怎样的审美追求?

答案:追求超越形似的动态神韵,体现魏晋文人崇尚自然、重神轻形的美学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与谢道韫咏雪手法的异同。

答案:同属比喻创新,岑参以春景写冬雪,侧重感官冲击;谢道韫以生命现象喻自然现象,侧重哲学思辨。

四、拓展运用

题目:谢道韫的比喻选择对现代写作有何启示?

答案示例:提醒写作者在观察事物时,既要捕捉表面特征,更要发现内在神韵,通过个性化比喻创造新鲜审美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