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通文言文大全:《题西林壁》苏轼
引导语:北宋文学家苏轼游览庐山时所作,以山水喻理,揭示认知局限的哲思,语言凝练而意蕴深远。
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是连绵山岭,侧面看却成陡峭山峰,
远观近望、高处低处景色各异。
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样貌,
只因自己置身在这座山中。
注释
横看:从正面观察。"横"读作héng,强调视角的方位性。
缘:因为。古汉语常用因果连词,此处点明认知局限的根源。
真面目:本指面容,喻指事物本质。唐代杜甫《咏怀古迹》已有"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用法。
艺术表现:前两句用空间视角转换形成对比,后两句以议论升华,构成"景-理"二元结构。
创作背景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所迁汝州,途经九江游庐山。此时作者历经政治挫折,对事物认知有更深体悟。西林寺壁题诗为宋代文人风尚,现存诗作系后人据石刻整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七绝体式,前联铺陈现象,后联揭示哲理,转折在第三句"不识"二字。
2. 语言艺术:"横""侧""远近高低"六个方位词,构建立体空间感;"缘"字承转自然。
3. 思想内涵:突破传统山水诗格局,将禅宗"当局者迷"的观照方式转化为普世哲理。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苏轼此诗最妙处在于将视觉经验升华为认知哲学。首句"横""侧"对比并非简单写景,而是隐喻观察立场的差异性。当诗人说"各不同"时,已暗示任何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后联的"真面目"之辩,实则质疑绝对真理的存在可能。这种思想高度,使二十八字的小诗具有超越时代的思辨价值。
范文二
诗中空间意象的运用极具匠心。"岭"与"峰"的形态差异,实际是观者站位造成的认知偏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此诗"寓理于景而不露痕迹",正是看到苏轼把抽象思辨具象化的能力。末句"此山中"三字尤为关键,既实指庐山,又象征人类难以跳脱的认知困境,这种双重意指正是宋诗理趣的典范。
关于《题西林壁》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横(héng)看、缘(yuán)、真面目(古今异义)
文学常识:苏轼"乌台诗案"背景、宋代题壁诗传统、七绝格律要求
意象分析:庐山(认知障碍的象征)、岭峰对比(视角差异的具象化)
意境特征:由实入虚、由个别到普遍的思维升华过程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横看:__________
(2)缘:__________
答案:
(1)从正面观察
(2)因为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不识庐山真面目"揭示了什么哲理?
答案:说明人受自身立场局限难以认识事物全貌,强调多角度观察的重要性。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李白《望庐山瀑布》与苏轼此诗的艺术差异
答案:李白诗重气势渲染,属典型盛唐山水诗;苏轼诗融理入景,体现宋诗思辨特征。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远近高低各不同"的修辞效果
答案:六个方位词密集排列,构成空间张力;"各"字强调观察结果的相对性,为后文哲理铺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