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原文解析:千古悲秋的巅峰之作
杜甫《登高》被誉为"七律之冠",通过重阳登高所见,抒发了诗人漂泊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本文将呈现原文、译文、创作背景及多维度解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沉郁顿挫的经典。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秋风急促天空高远,猿猴哀鸣声声凄厉。
水中小洲清澈见底,沙滩洁白鸟儿盘旋。
无边无际的落叶萧萧飘坠,望不到头的长江滚滚奔涌。
漂泊万里面对秋景更添悲凉,暮年多病独自登上高台。
时世艰难令白发日益增多,穷愁潦倒最近又戒了浊酒。
注释
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萧萧:拟声词,形容落叶声。《楚辞·九怀》有"秋风兮萧萧"。
百年:指老年。杜甫时年56岁,古人寿命较短。
新停浊酒杯:当时杜甫因肺病戒酒。浊酒指未过滤的米酒。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流寓夔州期间。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诗人历经战乱漂泊,身患肺病、风痹等多种疾病,生活困顿。登高望远之际,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忧思熔铸于诗中。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四联皆对仗工整,突破七律常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情交融。
2. 意象运用:猿啸、落木、长江等意象构成苍凉画卷,"万里""百年"等时空词拓展意境。
3. 情感层次:由自然之悲到身世之悲,最终升华为时代之悲,体现"沉郁顿挫"的杜诗风格。
4. 语言艺术:叠词"萧萧""滚滚"增强韵律感,"常""独""繁""新"等副词精准传达情感变化。
范文一
《登高》最震撼人心处在于将宇宙永恒与生命短暂形成尖锐对照。首联"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构成俯仰之间的全景镜头,猿啸与鸟飞暗示万物皆有所归。颔联"无边""不尽"的时空拓展中,落叶与江水形成下坠与奔涌的逆向运动,暗喻生命流逝与自然永恒的矛盾。颈联"万里"与"百年"将空间漂泊感与时间迟暮感叠加,尾联"繁霜鬓"与"停酒杯"的细节,将宏大悲情最终凝结为具体的人生困境。这种由远及近、由物及人的情感推进方式,正是杜甫沉郁诗风的典型表现。
范文二
诗中"独登台"的动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重阳登高本是亲友团聚的民俗,诗人却形单影只,这个"独"字包含三重孤独:地理上远离中原的孤独,精神上忧国忧民的孤独,以及生理上老病交加的孤独。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停浊酒杯"的微妙表达,戒酒本是养生之举,但对借酒消愁的诗人而言,却是连最后的精神慰藉也被剥夺。这种"欲哭无泪"的克制表达,比直接宣泄悲情更具艺术张力。明代胡应麟评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正是对其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艺术手法的精准概括。
关于《登高》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渚(zhǔ)、萧萧(xiāo)、霜鬓(bìn)、浊(zhuó)酒
文学常识:七律体裁、沉郁顿挫风格、重阳节习俗
艺术手法: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时空对照、细节描写
思想情感:羁旅之愁、老病之悲、家国之忧
意象系统:秋风、猿啸、落木、长江、霜鬓、浊酒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渚清:__________
(2)萧萧:__________
答案:
(1)水中小洲清澈
(2)形容落叶声
二、主旨理解
题目:"艰难苦恨繁霜鬓"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答案:既指个人生活的困顿导致白发增多,又暗含对时局艰难的忧愤,体现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思想。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杜甫《登高》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题材的不同处理。
答案:王诗通过"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温馨回忆表达乡愁,杜诗则以"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绝展现深沉的生命悲感。前者含蓄隽永,后者沉郁顿挫。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艺术效果。
答案:以"无边"与"不尽"形成空间张力,"下"与"来"构成方向对比,叠词增强韵律感,既描绘出壮阔秋景,又暗喻时光流逝、历史永恒的哲理。
五、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万里悲秋常作客"谈谈古代文人的羁旅情怀。
答案:中国古代文人常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传统,但战乱、贬谪等因素造成的被迫漂泊,往往引发深沉的生命感慨。这种羁旅情怀成为古典诗歌的重要主题,如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均体现空间位移中的精神苦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