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林太太府中逢甘雨原文

林太太府中逢甘雨原文

时间:2025-11-24 18:34:18

林太太府中逢甘雨原文

引导语:本文围绕清代诗人袁枚的七言绝句《林太太府中逢甘雨》展开,解析其通过甘霖意象传递的田园之乐与士人情怀,提供原文、译注及深度鉴赏。

原文

《林太太府中逢甘雨》

【清】袁枚

蕉叶声中酒半醒,

绿天深处雨冥冥。

卷帘忽见西山色,

知是林太太府青。

译文

芭蕉叶声里酒意将醒未醒,

浓密树荫中细雨迷蒙飘零。

卷起竹帘蓦然望见西山景,

方知这青翠原是林府园林。

注释

1. 蕉叶:芭蕉叶,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多用于表现闲适心境。

2. 绿天:形容浓密树荫形成的绿色天幕,化用杜甫"绿垂风折笋"的造境手法。

3. 雨冥冥:细雨朦胧貌,典出《楚辞·九歌》"雷填填兮雨冥冥"。

4. 西山色:此处实指林府园林景致,暗用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袁枚辞官隐居随园期间,应友人林氏之邀作客。时值江南梅雨季节,一场骤雨洗尽暑气,诗人于微醺状态下捕捉到园林雨景的瞬间诗意。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听觉-视觉"双重感知路径,由近及远展开画面,结句点题巧妙。

2. 语言艺术:"绿天"造语新奇,"忽见"转折自然,末句"府青"双关地理与生机。

3. 思想内涵:通过日常雅集场景,展现文人對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与生活情趣。

鉴赏范文

范文一

袁枚此作最妙处在空间层次的递进。首句以蕉叶声定位听觉近景,次句用"绿天"拓展纵深,三句"卷帘"动作完成视角转换,末句方揭晓前文描绘实为林府园景。这种"由物及人"的叙事策略,既保持景物描写的纯粹性,又暗含宾主尽欢的人文温度。雨幕中的青色既是实景,亦隐喻文人雅士的精神底色。

范文二

诗中"酒半醒"的微醺状态值得玩味。这种介于清醒与沉醉之间的特殊心境,恰是捕捉诗意的绝佳契机。诗人听觉先于视觉被唤醒,雨打蕉叶的声响成为感知自然的媒介,而最终呈现的"府青"既是对实景的确认,更是对闲适生活的礼赞。袁枚将日常雅集升华为审美体验,体现性灵派"即景会心"的创作主张。

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意象:蕉叶(闲适)、绿天(生机)、西山色(隐逸)

2. 艺术手法:通感运用(声→色)、空间转换(近→远)、双关修辞(府青)

3. 文学常识:性灵派主张、袁枚"随园"生平、清代雅集文化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冥冥:__________

(2)忽见:__________

答案:

(1)细雨迷蒙貌

(2)突然看见

二、主旨理解

题目:末句"知是林太太府青"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点明前文景物描写的具体场景,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空间巧妙融合,完成由景及人的主题升华。

三、比较鉴赏

题目:本诗与王维《山居秋暝》在表现隐逸情怀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均通过自然意象表现闲适心境。异:袁诗侧重雅集场景的即时感受,王诗追求永恒禅意;袁诗用动态视角,王诗取静态构图。

四、拓展运用

题目:诗中"蕉叶声中酒半醒"呈现怎样的生活美学?

答案示例:展现文人将日常饮宴转化为诗意体验的能力,体现中国传统美学中"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