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翻译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翻译

时间:2025-11-24 18:34:18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原文翻译

《五柳先生传》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自传体散文,以第三人称视角描绘了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形象。文章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细节,展现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精神追求。

原文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译文

这位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

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五柳"作为自己的名号。

性情安静,寡言少语,不羡慕荣华富贵。

喜欢读书,但不刻意追求深刻理解;

每当有所领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

天性喜欢喝酒,但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

亲戚朋友知道他这样,有时准备了酒招待他。

他去了就把酒喝光,一定要喝醉才罢休。

喝醉了就回家,从不拘泥于去留的客套。

家里四壁空空,挡不住风雨阳光;

穿着打补丁的粗布短衣,饭筐水瓢常常是空的,但他安然自得。

常常写文章来娱乐自己,很能表达自己的志向。

把得失都置之度外,就这样度过一生。

注释

何许人:什么地方人。

不详其姓字:不清楚他的姓名。

因以为号焉:就用这个作为名号。

不求甚解:不刻意追求深刻理解。

会意:领悟书中的意思。

嗜酒:特别喜欢喝酒。

造饮辄尽:去喝酒总是喝光。

环堵萧然:形容家徒四壁。

短褐穿结:粗布短衣打着补丁。

箪瓢屡空:形容生活贫困。

晏如:安然自得的样子。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他曾经出仕为官,但因不愿同流合污而辞官归隐。《五柳先生传》写于他归隐田园之后,通过塑造五柳先生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看似客观描写,实则暗含自我写照。

2. 语言风格:语言简洁质朴,不事雕琢,与所表现的隐士品格相得益彰。

3. 思想内涵:表达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人格。

4. 艺术特色: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好读书""性嗜酒"等,生动传神。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五柳先生传》以第三人称视角展开叙述,看似客观描写一位隐士的生活,实则暗含作者的自我写照。文章开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的模糊表述,为人物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通过对"好读书""性嗜酒"等生活细节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超然物外、率真自然的隐士形象。陶渊明借五柳先生之口,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理想。

范文二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人生境界。"环堵萧然"的物质贫困与"晏如也"的精神富足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作者的价值取向。文章语言质朴自然,毫无雕琢痕迹,与所表现的隐士品格相得益彰。特别是"忘怀得失"的人生境界,不仅体现了道家的超脱思想,也为后世文人树立了一种精神典范。

关于《五柳先生传》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与读音:

何许(hé xǔ)人:什么地方人

嗜(shì)酒:特别喜欢喝酒

造(zào)饮:去喝酒

环堵(huán dǔ)萧然:家徒四壁

2. 文学常识: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的自传体散文。

3. 知识要点:

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实为自我写照。

表现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4. 意象意境:

五柳树:象征隐士的高洁品格。

环堵萧然:表现物质贫困但精神富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求甚解:__________

(2)晏如也:__________

答案:

(1)不刻意追求深刻理解

(2)安然自得的样子

二、主旨理解

题目:《五柳先生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案: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表现手法。

答案: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读书态度,不求功利性的理解,重在精神愉悦。"欣然忘食"生动表现了获得精神满足时的状态。

四、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五柳先生传》与《归去来兮辞》在表现隐逸主题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表现了归隐田园的生活理想。不同点:《五柳先生传》用第三人称客观描写,《归去来兮辞》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前者侧重日常生活的描写,后者侧重归隐过程的叙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