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伤仲永原文全文

伤仲永原文全文

时间:2025-11-24 18:34:18

伤仲永原文全文解析:王安石笔下的神童悲剧与教育警示

《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记录的一则真实故事,通过神童方仲永"泯然众人"的悲剧,揭示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决定性作用。全文不足三百字,却蕴含深刻的教育哲理,成为中国古代论述天赋与学习关系的经典文本。

伤仲永

宋·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译文

江西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世代务农。

仲永五岁时,还不认识笔墨纸砚,突然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亲感到惊奇,向邻居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下四句诗,并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为主题,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立刻就能完成,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觉得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求取仲永的诗。

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父亲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到舅舅家询问仲永的情况。

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注释

【世隶耕】世代属于耕田人家。隶:属于。

【收族】团结宗族。《礼记》:"亲亲以睦,友贤不弃,不遗故旧,则民德归厚矣。"

【环谒】四处拜访。谒:yè,拜见。

【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王安石当时随父丁忧归乡。

【泯然】消失的样子。泯:mǐn,灭,尽。

创作背景

王安石于庆历三年(1043年)听闻仲永故事,当时他22岁,正潜心研究社会改革。明道二年(1033年)随父返乡时首次见到仲永,七年后再次确认其沦为常人。此文作于青年时期,体现了王安石对教育问题的早期思考。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闻见-验证"双线叙事,先写传闻中的神童奇迹,再通过两次实地观察印证悲剧结局。

2. 语言艺术:白描手法贯穿始终,"忽啼求之""立就"等词生动展现神童天赋;"不使学"三字点明悲剧根源。

3. 思想内涵:提出"受之人"比"受之天"更重要的教育观,强调系统学习对天赋转化的决定性作用。

4. 社会批判:通过"父利其然"的细节,揭露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对人才的摧残。

范文一

《伤仲永》最震撼处在于其残酷的真实性。王安石以史家笔法记录时间节点:"明道中""十二三矣""又七年",形成清晰的时间轴线。仲永作诗能力从"立就"到"不能称",最终"泯然众人",展现天赋消亡的全过程。这种纵向对比手法,比单纯议论更具说服力。文中"不使学"与"父利其然"形成因果链条,将批判锋芒指向功利性家庭教育。结尾"泯然"二字如断崖跌落,戛然而止的叙述中包含着沉痛的教育警示。

范文二

王安石巧妙运用"观察者视角"增强叙事客观性。作为全程见证者,他既记录乡民"奇之"的社会反应,又冷静分析"卒之为众人"的内在原因。文中隐藏着双重悲剧:显性的是仲永才华湮灭,隐性的是其父将儿子物化为谋利工具。在"宾客其父"与"钱币乞之"的热闹中,暗含神童被消费的悲哀。这种"捧杀"现象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当教育沦为表演秀,再高的天赋也终将耗尽。文章虽短,却构建了天赋、教育、社会环境的三维思考框架。

关于《伤仲永》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隶(隶属)、谒(拜见)、泯(消失)、称(相当)、扳(通"攀")

2. 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3. 核心观点:"受之人者不至"的深层含义指后天教育缺失

4. 写作手法:对比手法(神童期与平庸期的反差)、以小见大(个人悲剧反映社会问题)

5. 教育启示:天赋需要系统培养,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危害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世隶耕:__________

(2)日扳仲永:__________

答案:

(1)属于

(2)通"攀",拉着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现象。

二、主旨理解

题目:"泯然众人矣"反映了什么深刻道理?

答:说明即使有极高天赋,若缺乏后天系统教育,最终也会沦为普通人。强调持续学习比先天禀赋更重要。

解析:要抓住"受之天"与"受之人"的辩证关系。

三、比较鉴赏

题目:《伤仲永》与《师说》在教育观上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都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点:韩愈侧重"师道"传承,王安石批判家庭教育缺失;《师说》理论性强,《伤仲永》以案例论证。

解析:比较类题目需先明确比较维度。

四、拓展运用

题目:结合现代"神童教育"现象,谈谈《伤仲永》的现实意义。

答案示例:当下过早开发儿童天赋的现象与仲永故事惊人相似。提醒教育者:天赋需要科学培养,急功近利的"造神运动"只会扼杀潜能。应遵循成长规律,重视系统学习过程。

解析:古诗文引用要找准与现代社会的契合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