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围绕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潼关吏》展开,通过原文呈现、白话翻译、逐句注释、创作背景解析、艺术特色分析及鉴赏范文,全面解读这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社会动荡的史诗作品。
《潼关吏》杜甫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译文
士兵们多么劳苦,在潼关道上修筑城墙。
大城比铁还坚固,小城高耸万丈有余。
我询问潼关官吏:修关是为防备胡人吗?
官吏要我下马步行,为我指点山角:
战栅排列高入云端,飞鸟也难以越过。
胡人来犯只需坚守,何必担忧西都长安。
您看这险要之处,狭窄得只容单车通过。
手持长戟奋勇作战,自古一人可挡万军。
可叹当年桃林战役,百万大军葬身鱼腹。
请嘱咐守关将领,切莫重蹈哥舒翰覆辙!
注释
草草:劳苦忙碌的样子。
战格:防御用的战栅。
桃林战:指756年哥舒翰在桃林塞惨败。
化为鱼:典出《后汉书》"百万之众,一朝为鱼"。
哥舒:指将领哥舒翰,因冒进导致潼关失守。
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途经潼关时作此诗。三年前哥舒翰失守潼关导致长安沦陷,此时朝廷重修关隘。诗人通过对话形式,既肯定防御工事的坚固,又警示守将吸取历史教训,体现其深沉的忧患意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问答体,前半描写工事之固,后半转入历史反思,转折处"哀哉"二字力透纸背。
2. 语言艺术:"铁不如""万丈余"用夸张手法突显关隘险要,"化为鱼"以典故强化悲剧色彩。
3. 思想内涵:表面赞防御之坚,实则讽军政之弊,末句"慎勿"的告诫尤显诗人正织智慧。
范文一
《虚实相生的战争警思》
杜甫以双重视角构建诗意空间。前半段实写关隘之险,"连云""飞鸟"的意象群构成垂直方向的防御威慑;后半段虚写历史教训,"化为鱼"的惨烈画面与眼前工事形成时空对照。最精妙处在于官吏的自信与诗人的忧虑形成情感张力,末句用哥舒翰典故完成对当下守将的潜在警示,体现杜甫"以史为鉴"的深刻思考。
范文二
《声音叙事中的民生关怀》
全诗包含三重声音:士卒劳作的喘息声、官吏夸耀的解说声、诗人内心的叹息声。通过声音的层叠,将工程、历史记忆与民生疾苦熔于一炉。"草草"二字先声夺人,暗示修筑背后的民力损耗;官吏的豪言与"哀哉"的悲叹形成尖锐反讽。这种多声部叙事手法,使短短十二句诗承载了战争准备、历史教训与文人忧思的多重主题。
关于《潼关吏》的考试重点整理
1. 关键字词:草草(cǎo cǎo,劳苦貌)、战格(防御工事)、桃林(古战场名)
2. 文学常识:此诗为杜甫"三吏三别"系列之一,代表其现实创作高峰
3. 艺术手法:对话体结构、虚实相生、典故反讽
4. 思想情感:表面赞防御之坚,实则忧军政之弊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草草:__________
(2)要处:__________
答案:
(1)劳苦忙碌的样子
(2)险要的地方
二、主旨理解
题目:"哀哉桃林战"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由现实描写转入历史反思,通过哥舒翰战败的教训,表达对盲目冒进的批判,深化诗歌的警示意义。
三、比较鉴赏
题目:《潼关吏》与《石壕吏》在表现手法上有何异同?
答案:同:均用对话体反映战争苦难;异:前者侧重反思,后者聚焦家庭悲剧;前者含典故警示,后者用白描叙事。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艺术表现。
答案:用夸张手法突出地形之险,"万古"将瞬间定格为永恒,既写实关隘易守难攻,又暗含对个人英雄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