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檀诗经原文
《伐檀》是《诗经·魏风》中的名篇,通过描绘伐木劳作的场景,反映古代劳动者的艰辛生活与社会不公。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揭示其现实主义精神与艺术价值。
原文
伐檀
佚名〔先秦〕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译文
叮叮当当砍檀树啊,把树堆在河岸旁。
河水清澈泛波纹。
你不耕种不收割,为何拿走三百捆粮食?
你不打猎不捕兽,为何看见你院挂獾子?
那些老爷们啊,可不是白吃饭!
注释
坎坎(kǎn kǎn):拟声词,伐木声。
干(gān):岸边,通"岸"。
涟(lián):水面波纹。《说文》:"风行水成文曰涟。"
穑(sè):收割庄稼,与"稼"对文。
县貆(xuán huán):悬挂的幼貉,县通"悬"。
创作背景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魏地(今山西芮城)农民承担繁重劳役。《毛诗序》称:"《伐檀》,刺贪也。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诗中劳动者质问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现象,具有鲜明的批判意识。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征:三章叠咏,每章仅更换数字(廛/亿/囷,貆/特/鹑),强化质问力度。
2. 语言艺术:运用反诘句式"胡取""胡瞻",配合感叹词"兮",形成强烈讽刺效果。
3. 思想内涵:末句"不素餐兮"表面恭维实则讽刺,开创"以颂为讽"的诗歌传统。
鉴赏范文
范文一
《伐檀》以"坎坎"伐木声开篇,营造出沉重的劳动氛围。清澈河水与劳动者的污浊汗水形成对照,自然意象成为社会批判的载体。"不稼不穑"四句直指剥削本质,连续质问如利箭穿透虚伪的礼制外衣。末句反语运用尤为精妙,表面称颂"君子"非闲人,实则揭露其寄生虫本质,这种"反讽"手法比直斥更具艺术张力。
范文二
诗中数字的递变值得玩味:从"三百廛"到"三百亿",再到"三百囷",剥削程度不断升级。貆、特、鹑三种猎物的变化,暗示统治者贪得无厌。这种量变描写强化了主题表达,使批判更具层次感。清人方玉润评此诗"冷刺热讽,俱藏于和平温厚中",正指出其"怨而不怒"的审美特质,为后世讽刺文学树立典范。
关于《伐檀》的考试重点整理
文学常识:出自《诗经·魏风》,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关键字词:坎坎(拟声)、干(通假)、穑(稼穑)、县(通假)。
艺术手法:反诘修辞、比兴手法、反讽表达。
思想主旨:揭露阶级对立,体现现实主义精神。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诗中的意思:
(1)干:__________
(2)穑:__________
答案:
(1)河岸
(2)收割庄稼
二、主旨理解
题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答案:揭露统治者不从事生产却占有大量劳动成果的剥削现实。
三、艺术特色
题目:分析"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的反讽效果。
答案:表面称赞君子不白吃饭,实际讽刺其掠夺行径,正话反说增强批判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