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汤显祖原文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讲述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相恋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主题思想。
原文
《牡丹亭·游园惊梦》选段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荼蘼外烟丝醉软。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
译文
满园盛开的姹紫嫣红鲜花,
竟都环绕着残破的井台围墙。
这美好时光与动人景致徒然虚设,
能让人欢欣的乐事又在何处?
青山处处杜鹃啼血染红花瓣,
荼蘼架外柳絮如烟轻盈飘荡。
牡丹纵然艳丽,又怎能留住逝去的春天!
注释
姹紫嫣红:形容百花娇艳。"姹"读chà,意为美丽。
断井颓垣:破损的井台和倒塌的围墙,象征青春被禁锢。
杜鹃:传说杜鹃啼血染红花瓣,暗喻杜丽娘为情而死。
荼蘼:花期最晚的春花,"开到荼蘼"意味春事将尽。
牡丹虽好:借花喻人,暗示杜丽娘韶华易逝的焦虑。
创作背景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汤显祖辞官归乡后创作《牡丹亭》。当时程朱理学禁锢人性,作者借"情"反"理",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死,因情复生"的离奇情节,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
作品解析
1. 结构艺术:采用南曲套数,【皂罗袍】与【好姐姐】曲牌转换自然,形成情感递进。
2. 语言特色:化用谢灵运"良辰美景"典故,创造"赏心乐事"新语,文白相生。
3. 意象系统:以"断井颓垣"喻礼教桎梏,"牡丹"象征被禁锢的青春。
4. 思想内核:提出"情至"哲学,肯定人性本能需求,具有启蒙色彩。
鉴赏范文
范文一
《牡丹亭》这段唱词展现了惊人的意象塑造能力。"姹紫嫣红"与"断井颓垣"的强烈对比,构成封建时代女性生存困境的隐喻。汤显祖将杜丽娘游园时细微的心理波动,外化为满园春光的视觉意象。荼蘼花的迟暮特性与杜鹃啼血的哀艳传说,共同编织成青春觉醒者的悲剧预言。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比直抒胸臆更具艺术感染力。
范文二
选段中潜藏着双重时间维度:自然的春天与人生的青春。当杜丽娘发出"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的慨叹时,已超越简单的伤春情绪,上升为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汤显祖用"奈何天"三字,既表达对命运不公的抗议,又暗含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质疑。这种将个体情感体验与时代命题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使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
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2. 关键字词:姹(chà)紫嫣红、荼蘼(tú mí)、断井颓垣(yuán)
3. 艺术手法:意象叠加、典故化用、情景交融
4. 主题思想:情本体论对程朱理学的反拨
5. 文化影响:"至情"理论对明清戏曲创作的启示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姹紫:_________
(2)奈何天:_________
答案:
(1)娇艳的紫色
(2)对天命的无奈
二、主旨理解
题目:"良辰美景奈何天"反映了怎样的思想?
答案:表达了对自然美景与青春年华被礼教禁锢的愤懑,体现个性解放的要求。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牡丹亭》与《西厢记》爱情描写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都肯定真情;不同在于《牡丹亭》突破生死界限,《西厢记》侧重现实抗争。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的深层含义
答案:表面叹惋牡丹花期短暂,实则隐喻封建礼教摧残青春,体现作者对人性解放的呼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