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木兰诗原文翻译注释

木兰诗原文翻译注释

时间:2025-11-24 18:34:18

木兰诗原文翻译注释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代表作,讲述女子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展现其忠孝与勇毅。本文提供原文、译文、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艺术价值与思想内涵。

原文

《木兰诗》(北朝民歌)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译文

织布机声断续响起,木兰对着门织布。

听不到织布机的声音,只听到女孩的叹息。

问女孩在想什么,问女孩在回忆什么。

女孩也没什么想的,女孩也没什么回忆的。

昨夜看到征兵文书,可汗正在大规模征兵。

征兵文书有十二卷,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

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

愿意去买马鞍和马匹,从此代替父亲出征。

注释

【唧唧】拟声词,织布机声。一说叹息声。

【机杼】织布机。杼(zhù):织布梭子。

【军帖】征兵文书。

【可汗】古代西北民族对君主的称呼,读kè hán。

【市鞍马】购买马具。市:购买,名词作动词。

艺术表现:开篇以"唧唧"声营造生活场景,"不闻""唯闻"对比突出木兰内心矛盾。

创作背景

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政权长期对峙。民歌创作多反映战争题材,女性参与家庭劳动与军事活动并非特例。该诗可能经过唐代文人润色,但保留了鲜明的北方民歌特色。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点:采用五言古体,叙事完整,按"决心从军-征战生涯-荣归故里"三部分展开。

2. 语言风格:质朴刚健,善用排比(如"东市买骏马"四句)、复沓("问女"重复)等民歌手法。

3. 思想内涵:突破"女织男战"的传统分工,体现对孝道与勇武的双重赞美。

4. 艺术特色:细节描写(如"对镜贴花黄")与宏大叙事相结合,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木兰诗》最动人处在于隐藏的性别张力。当木兰"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完成从战士到女性的身份回归时,诗歌通过"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戏剧性发现,既消解了性别对能力的限定,又保留了传统伦理的完整性。这种矛盾统一正是北朝社会文化过渡期的典型特征。

范文二

诗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二句,以声色光影构建战场意境。金属的冰冷质感(金柝、铁衣)与自然界的严寒(朔气)相互强化,既写实又象征,暗示战争对人性的淬炼。这种白描中见深刻的笔法,后来在杜甫"车辚辚,马萧萧"等句中得到继承发展。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可汗(kè hán):古代游牧民族首领称号

鞍鞯(ān jiān):马鞍和垫马鞍的器具

辔头(pèi tóu):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文学常识】

1. 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之一,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2. 北朝民歌代表,反映鲜卑族与汉族文化交融

【意象分析】

"黄河""黑山":北方战场的地理符号

"明堂":皇权与荣誉的象征空间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愿为市鞍马 市:__________

(2)朔气传金柝 朔:__________

答案:

(1)购买

(2)北方

解析:注意古今异义,"市"作动词使用。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歌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比喻有何深意?

答案:以双兔难辨雌雄为喻,强调人的能力不应受性别限制,同时暗含对木兰女扮男装十二年未被识破的巧妙呼应。

解析:动物意象的使用使说理生动形象,避免直白说教。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木兰诗》与《陌上桑》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差异。

答案:《木兰诗》突出女性的社会参与能力,展现刚健之美;《陌上桑》通过旁观者反应侧面烘托罗敷之美,侧重静态描写。前者主动改变命运,后者被动应对骚扰。

解析:两诗分别代表北朝民歌与汉乐府的不同审美取向。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艺术效果。

答案:用对偶句式浓缩战争残酷与幸存不易,"百战"与"十年"形成时间张力,"死""归"构成生死对照,十四字道尽军旅生涯的悲壮。

解析:数字的精确使用增强历史真实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