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
本文围绕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展开,通过原文、译文、注释、创作背景及作品解析,全面解读这首哲理诗的深刻内涵与艺术特色。
原文
观书有感·其一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般清澈,
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在其中悠然荡漾。
要问它为何能如此清澈,
只因有永不枯竭的活水从源头不断涌来。
注释
半亩方塘一鉴开:"鉴"指镜子,比喻池塘清澈如镜面展开。"半亩"非实指,强调小巧精致。
天光云影共徘徊:"徘徊"双关云影浮动与读书时的思维活动,暗示阅读带来的精神享受。
问渠那得清如许:"渠"指代方塘,设问引出哲理思考,转折自然。
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全诗核心意象,既指真实水源,又喻知识更新与思想活力。
创作背景
朱熹晚年隐居福建建阳,在"寒泉精舍"治学期间创作此诗。当时理学被斥为"伪学",他仍坚持讲学著述,诗中"活水"之喻暗含对学术真谛的追求。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前两句绘景,后两句议理,符合宋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但通过意象自然过渡。
2. 语言艺术:"鉴开""徘徊"等词兼具画面感与动态美,末句"活水"的比喻成为经典理学命题。
3. 思想内涵:揭示知识更新与思想澄明的辩证关系,强调开放进取的治学态度。
鉴赏范文
范文一
朱熹以方塘喻心性,构建了一个精妙的理学隐喻系统。"鉴"的意象源自《庄子》"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但诗人赋予新解:心性澄明非靠静态观照,而需持续吸收"活水"。这种动态认知观突破了传统儒家"主静"思想,为理学注入实践品格。诗中"问渠"的探究精神,正是宋代疑经辨伪学风的诗意呈现。
范文二
该诗艺术魅力在于双重解读空间。表面看是田园小品,细读却是哲学宣言。第三句"清如许"的追问,将物理现象升华为精神命题。钱穆指出:"活水"之喻影响后世七百年学术,王阳明"致良知"、顾炎武"经世致用"皆受其启迪。这种"即物穷理"的表达方式,典型体现了宋代理学诗"理趣"胜于"情趣"的美学追求。
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
鉴(jiàn):镜子,喻指水面清澈
渠(qú):代词,指代方塘
徘徊(pái huái):来回移动,此处双关
文学常识:
1. 朱熹: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2. 哲理诗特点:借景说理,言近旨远
意象分析:
"活水"象征:知识更新/思想活力/文化传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为有源头活水来"中"为"的含义
答案:因为(表因果关系)
解析:此处"为"作连词使用,需联系上句"问渠"理解。
二、主旨理解
题目:诗中"天光云影"比喻什么?
答案:比喻读书时获得的丰富知识和高远境界
解析:意象具有象征性,需结合"观书"诗题整体把握。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观书有感》与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说理方式
答案:朱熹借自然景象隐喻说理,含蓄深远;陆游直接议论,明白如话。前者重意象经营,后者重情感抒发。
四、句子赏析
题目:分析"半亩方塘一鉴开"的艺术表现
答案: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半亩"与"一鉴"形成大小反差,突出水塘的清澈明净,为下文哲理阐发铺垫。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用"为有源头活水来"论证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答案示例:知识体系如同方塘,唯有不断汲取新知的"活水",才能保持思想的清澈与活力。在信息时代更需持续学习,避免认知停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