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孙犁原文
《荷花淀》是孙犁194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以白洋淀抗日斗争为背景,通过水生嫂等农村妇女的觉醒历程,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民众的精神成长。文章将从原文节选、翻译、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篇"诗化小说"的独特魅力。
原文节选
《荷花淀》(节选)
孙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
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译文
月亮升起时,院子里非常凉爽整洁。
白天准备好的苇眉子还带着湿润,正适合编织席子。
女人坐在院子中央,手指灵活地缠绕着柔滑细长的苇眉子。
这些又薄又细的苇眉子,在她怀里欢快地跳动着。
注释
苇眉子:白洋淀特产,芦苇的嫩茎,用于编织。
"跳跃着":拟人手法,表现编织时的动态美感。
环境描写:通过月色、院落营造宁静氛围。
细节刻画:以"缠绞""柔滑"等词突出劳动的诗意。
创作背景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创作,孙犁当时在晋察冀边区从事宣传工作。白洋淀地区军民利用芦苇荡开展游击战,妇女们从家庭走向抗战前线,这一转变成为创作素材。孙犁采用"诗化现实主义"手法,淡化战争残酷,突出人性光辉。
作品解析
1. 诗化语言:将劳动场景写得如诗如画,月光、苇眉等意象清新自然。
2. 女性视角:通过水生嫂的日常劳动,展现农村妇女的觉醒过程。
3. 象征手法:芦苇既是生活工具,也是抗战屏障,具有双重象征意义。
4. 结构特色:采用传统话本小说的"花开两朵"叙事,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结合。
范文一
《荷花淀》最显著的特点是战争题材的诗意表达。孙犁刻意淡化血腥场面,转而描写月光下的编席场景。苇眉子"在怀里跳跃"的拟人化描写,将艰苦劳动升华为艺术创造。这种"以柔写刚"的手法,既保留了抗战文学的使命感,又赋予作品独特的审美价值。水生嫂们从普通农妇成长为抗日战士的过程,正体现在这些日常细节的渐变中。
范文二
孙犁笔下的白洋淀既是地理空间,更是精神家园。芦苇荡的意象系统包含三重隐喻:作为生产资料的苇眉子象征传统生活;作为游击战屏障的芦苇丛代表抗争精神;而荷花淀的整体意象则暗示着民族品格。这种多层象征体系,使作品超越了具体时空,获得永恒的艺术生命力。作者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完成了对民族精神的礼赞。
关于《荷花淀》的考试重点整理
1. 文学常识:孙犁与"荷花淀派",诗化现实主义特点
2. 重点意象:苇眉子、月光、荷花淀的象征意义
3. 艺术特色:女性视角、诗意语言、细节描写
4. 主题思想: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精神成长
5. 历史背景:晋察冀边区的抗日斗争形势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苇眉子"在文中的含义
答案:白洋淀地区芦苇的嫩茎,既是编织材料,也象征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主旨理解
题目:分析"月亮升起来"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案:营造宁静诗意的氛围,与后文的战争场面形成反差,体现"以美写崇高"的创作理念。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荷花淀》与《芦花荡》在女性形象塑造上的异同
答案:相同点是都展现农村妇女的觉醒;不同在于《荷花淀》更侧重日常生活的诗意化,《芦花荡》更多直接描写战斗场景。
四、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的艺术表现力
答案:运用拟人手法,将静态劳动动态化,"跳跃"一词既写出手法的灵巧,又暗示人物内心的活力,为后续投身抗战埋下伏笔。
五、拓展运用
题目:如何理解《荷花淀》"诗意化战争"的文学价值
答案示例:这种写法突破抗战文学的模式化倾向,通过审美转化使严肃主题更具感染力,体现了文学反映现实的独特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