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考资料>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详解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详解

时间:2025-11-24 18:34:18

前赤壁赋原文翻译详解

《前赤壁赋》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泛舟赤壁时所作,以水月之喻阐发宇宙人生哲理,展现了旷达超脱的胸襟。本文提供原文、白话翻译、逐句注释及深度解析,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千古名篇的思想内核与艺术成就。

前赤壁赋

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白话译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乘船在赤壁下漫游。

清风缓缓吹拂,江面波澜不惊。我举起酒杯劝客同饮,吟诵《诗经》中咏月的诗篇。

片刻间,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宿与牛宿间徘徊。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与天色相连。任凭小船自由漂荡,越过苍茫万顷的江面。

胸怀开阔似乘风凌空,不知将停驻何处;身轻飘然如脱离尘世,化作仙人飞升。

注释

【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居黄州。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既"表示已经,"望"指满月。

【属(zhǔ)客】劝客饮酒。属:劝请。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其中有"月出皎兮"句。

【斗牛】星宿名,斗宿与牛宿,属二十八宿。

【冯(píng)虚御风】凌空乘风。冯:通"凭"。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遭受重大打击后,他通过佛老思想寻求精神解脱。元丰五年七月与友人两次游览黄州赤壁(实为赤鼻矶),写下前后《赤壁赋》。此篇通过主客问答形式,展现由怅惘到豁达的心路历程。

作品解析

1. 结构特色: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以"乐—悲—悟"为情感线索,最终以水月之喻达成哲理超越。

2. 语言艺术:善用对偶句式增强韵律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句画面感极强。

3. 思想内涵:提出"变与不变"的辩证观,以"物与我皆无尽"消解人生短暂的焦虑。

4. 意象运用:水月意象贯穿全篇,既作为审美对象,又成为哲学思辨的载体。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前赤壁赋》最动人处在于将哲理思辨融入诗意描写。当苏轼写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时,展现的是凡人共有的生命焦虑;而"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的顿悟,则完成从伤感向通达的精神飞跃。这种思想转变并非简单的自我安慰,而是建立在对宇宙规律的深刻认知上——江水奔流不息却始终是水,月亮圆缺变化却依然是月。苏轼用自然现象阐释了永恒与刹那的辩证关系。

范文二

赋中主客对话实为苏轼内心的自我博弈。客代表世俗的悲观认知,主则是超脱的智者形象。这种双重身份的设计,生动再现了知识分子在困境中的思想斗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的感悟——当政治理想受挫时,苏轼将审美体验提升为生命价值的寄托。这种将失意转化为精神财富的能力,正是中国文人最可贵的品格。

关于《前赤壁赋》的考试重点整理

1. 重点字词:属(zhǔ)客、冯(píng)虚、嫠(lí)妇、愀(qiǎo)然、舳舻(zhú lú)、酾(shī)酒

2. 文学常识:记年方式(干支纪年)、赋体特点、苏轼"三赤"(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哲理名句:"逝者如斯""物与我皆无尽""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4. 意象体系:江水(时间)、明月(永恒)、扁舟(人生境遇)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举酒属客:__________

(2)冯虚御风:__________

答案:

(1)劝请

(2)凌空

解析:注意"属""冯"的特殊读音及通假用法。

二、主旨理解

题目:如何理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哲学内涵?

答: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每瞬间都在改变。这既是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也为后文"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豁达埋下伏笔。

解析:体现苏轼辩证思维,需结合后文"物与我皆无尽"完整理解。

三、比较鉴赏

题目:比较《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情感差异。

答:前赋以理性思辨达成精神解脱,后赋"孤鹤横江"的梦境更多神秘色彩;前赋主客问答结构严谨,后赋叙事性更强,反映苏轼心境的变化。

解析:两赋创作时间相隔三月,但艺术表现手法有明显区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