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文言文翻译与解析
本文围绕《孙权劝学》这篇经典文言文展开,详细呈现原文、译文、注释及鉴赏,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内容及艺术特色。
原文
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不可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忙为由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让你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吗?只是希望你广泛涉猎,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我常读书,自认为受益匪浅。”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后来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谈论,惊讶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
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另眼相看,兄长为何认识得这么晚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他结为好友后分别。
注释
当涂掌事:指身居要职,掌握大权。涂,通“途”。
辞以军中多务:以军中事务繁多推辞。
治经为博士:研究经书成为博士。博士,古代学官名。
涉猎:广泛阅读,不求深入。
吴下阿蒙:指学识浅薄的吕蒙。吴下,指吴地;阿蒙,吕蒙的小名。
刮目相待:擦亮眼睛重新看待,比喻改变旧有的看法。
创作背景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由司马光编撰。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孙权作为东吴君主,重视人才培养。吕蒙原本是武将,学识浅薄,但通过孙权的劝导开始学习,最终成长为文武双全的名将。
作品解析
1. 结构清晰:文章以对话展开,通过孙权劝学、吕蒙学习、鲁肃赞叹三个部分,层层递进。
2. 语言简洁:文言文句式简短有力,人物对话生动传神。
3. 思想深刻: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说明人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改变自身。
4. 艺术特色: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吕蒙学习前后的变化,突出主题。
鉴赏范文
范文一
《孙权劝学》通过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展现了学习的必要性。孙权以自身为例,说明学习并非成为学者,而是为了开阔视野。吕蒙的转变证明,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能取得进步。文章语言简洁,寓意深刻,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范文二
本文以吕蒙的成长为线索,揭示了学习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孙权作为领导者,不仅关注下属的能力,更注重其全面发展。鲁肃的赞叹进一步印证了吕蒙的进步。文章通过生动的对话和鲜明的对比,传递了“学无止境”的深刻哲理。
关于《孙权劝学》的考试重点整理
重点字词与读音
1. 当涂(dāng tú):身居要职。
2. 涉猎(shè liè):广泛阅读。
3. 刮目相待(guā mù xiāng dài):重新看待。
文学常识
1. 作者: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
2. 出处: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知识要点
1. 主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 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导;吕蒙——知错能改;鲁肃——善于发现。
意象意境
1. 学习:象征个人成长与进步。
2.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薄之人。
重点试题和答案参考
一、词语解释
题目: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当涂:__________
(2)涉猎:__________
答案:
(1)身居要职
(2)广泛阅读
解析:需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主旨理解
题目:《孙权劝学》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说明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身。
解析:通过吕蒙的变化体现主题。
三、句子赏析
题目:赏析“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作用。
答案:说明人经过学习后会有显著变化,应重新看待。
解析:体现了吕蒙的自信与成长。
四、拓展运用
题目:将“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运用于现实生活,可以论证什么观点?
答案示例:说明人应不断学习进步,他人也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
解析:引用需结合实际,突出学习与成长的关系。
